小孙一家三口住在宝山某小区,五月初,夫妻二人来到普陀区某楼盘,准备将现在住的120平方米的三房公寓置换为67平方米的小两房。乍看之下,此举着实惊人。
“孩子即将入学,家周边没有什么像样的小学。我们的经济实力有限,为孩子将来着想也就只能换成小房子了。”在售楼处,小孙向笔者道出了换房的原委。
宁愿舍弃优越的住房环境,而搬进老城区昂贵、老旧、狭小的楼房,只为孩子能有更好的前景。在上海楼市的置业大军中,这样的“孟母三迁”每天都在上演。
据统计,201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新生儿数量为226094人。换句话说,6年后即将有22万余名适龄儿童准备升入小学。而目前,上海市区级以上重点小学总共只有100家左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
受“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和成长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很多家长表示,让孩子上普通小学“不甘心”,对于“学区房”,有能力的要买,没有能力的也要买。上海的幼升小、小升初早已演变成一场“战斗”。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大增加,面对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进而造成日后“老无所依”的恐慌,家长们再也无法淡定,这场战斗再也“输不起”。
无论置业者处于何种心态,“孟母情结”也好,“养儿防老”也罢,甚至是“攀比心态”作祟,“学区房”都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现在,置业的“战场”已经备好,入学规则也已划定,面对这场始于人生起跑线上的“输不起”的战斗,他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