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豪经常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我们学校和宝山区少科站的老师,都非常支持我的‘怪点子’,创造了良好条件。”他父母也认为,应当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科技研究并非少数精英学生的专利,更不该是所谓“高精尖”技术的比拼。延安初级中学校长严洁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就不要去抹杀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火花,而应尽可能从物质和精神上呵护。所以,听到学生的创意想法时,学校就主动联系了区少科站和高校相关研究方向的老师前来指导,支持他们继续研究。
中国科协开展的对全国9个省(市)72所中小学4320位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调查表明,兴趣是青少年张开想象力翅膀的动力,也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源泉。调查总分80分,我国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的平均得分29.97分,没及格。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水平在6至15岁阶段随年级升高而升高,15岁时达最高点,随后稍有下降,并在高中阶段趋稳。受访者自认有助于提升想象力的事包括看书、思考、画画、看电视电影中与科幻有关的东西等。调查结果也显示,兴趣爱好广泛的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得分普遍高于总体平均分,其中爱音乐、爱上网、爱打篮球、爱看课外书的,得分为33.9分、33分、31.37分、31.35分。
长宁区少科站站长沈满说,通常学生们选择的研究对象不一定很难,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很正常,这时就需要教师家长适度帮助。但成年人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越俎代庖。只有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去尝试科学实验,经历失败和成功,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研究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