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大奖的宗旨叫“地方重塑”,从获奖的六个项目来看,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一直关注着这一公共艺术事件的我依然觉得本应知晓的一些信息却其音也稀,比如公共艺术需要大家的平等参与。
提乌纳堡垒花园项目自不必言了,艺术家倡导的“微城市主义”等理想,都是在公民全程、全方位参与之下实现的。在这里,棚户区艺术家、舞蹈爱好者、孩子、残疾人,他们在这里学习古典艺术、新兴艺术,一起参与“堡垒”的建设和美化,他们在这里朗诵诗歌、画画涂鸦,形成了30多个活跃分子为核心的团队,有社会学家、艺术家、爱心人士、民间团体,花园里的人气很旺。
平等参与,我们的艺术见解就会在行动中相互砥砺,越磨越亮,我们“地方重塑”就会让历史和自然很好地嵌在艺术项目里,纽约空中步道是,中国的虎溪校区也是。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是重庆大学城规划中的一部分,原址是虎溪镇伍家沟村七社,设计者们考察基地后,“不铲一个山头,不填一个池塘”,完整保留了11个山丘,保留了原有的部分农舍、水渠和农田;让新添置的建筑群散落其间,采取“粗材细作”的原则,建筑以丰富的形态、朴实的材质呼应原有的地形地貌。于是,虎溪校区里,农家生活在安静的校园中悉如从前,各种农具散布在池边回廊之中成为一种地方记忆的符号,整个校区成了“村庄里的艺术学府,城市里的世外桃源”。
艺术家、政府官员、公众、民间机构的平等参与是公共艺术的精髓,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摈弃、远离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所谓“文化产业”(实际大都是商业、餐饮业),才能避免“创意产业”口号下公共艺术的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