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的“艺术”爱过我们吗?
林明杰
  ◆林明杰

  “水上阿秘厘”,是这个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吗? 

  在浦江西岸一个我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演出所在地,一处江边废弃的工厂。舞台在水中,观众就在四面通风飘雨的厂房隔水相望。 

  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本来是不会有音乐界的时髦要我去赶的。托了艺博画廊创办者赵建平先生的福,他是这场音乐会的总策划。这之前,他也曾在他的画廊办了一场音乐活动,我没空去。这次倒真想去看看,主要是想知道这个在业界曾经很有影响的上海画廊业主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不务正业”。 

  虽然我觉得作为一家画廊来策划的音乐会,“水上阿秘厘”显得太像一场音乐会,而未能满足我对它在视觉感受上的期待;虽然即使作为一场音乐会来说,它在形式上仍稍显稚嫩,但我还是被感动了。我曾在微博上写道:“一次真诚的音乐演奏,就像是一场肝肠寸断的爱情。看着倾情击打至‘瘫’倒在鼓上的宋歌,仿佛看到一种屡败屡爱、无怨无悔的魅力。艺术是顽强的。” 

  我问赵建平为什么现在对音乐这么热衷。他说,还是这些搞音乐的年轻人对艺术比较真诚,而我们过去一直玩的这个圈子已经变得太商业了。 

  这话也是我想说的。这些年来,我越来越对所谓“艺术”的事意兴阑珊。什么拍卖啊,美术馆、画廊的展览啊,少有想去看的冲动了。我闭着眼睛都知道,那里会发生些什么,都是怎么些人,怎么些套路,怎样的话题和行情。 

  这些年来,艺术很受宠。宠它们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看中它们“白富美”“高富帅”主要是“富”的人们,另一种是听到“艺术”两个字就会自作多情、傻乎乎的单恋者。 

  爱艺术的人,要么爱得傻,要么爱得不单纯,但好歹也算爱了。艺术爱过我们吗? 

  他们的“艺术”,和我们绝大多数人有关吗?他们牛皮烘烘的“艺术”关心过我们的愿望和情感吗?抚慰过我们的痛苦和焦虑吗?开拓过我们的心胸吗?激发过我们的智慧吗?它有像蒙克那样喊出我心底的恐惧和绝望吗?它有像毕加索那样张扬我心底的狂野和不羁吗?它有像康定斯基那样让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吗?它有像安迪·沃霍尔那样关注我们共同身处的社会吗? 

  如果抛去某些艺术家的名头和市场行情,试问还有多少人爱这种从来不爱我们且平庸无奇的“艺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巡览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06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08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大闹威尼斯的尴尬
他们的“艺术”爱过我们吗?
威尼斯:中国当代艺术的欲望地
微观点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他们的“艺术”爱过我们吗? 2013-06-15 2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