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杰夫·戴尔
旅行“反观”自己
继贾平凹和金宇澄之后,陈丹燕和英国作家杰夫·戴尔来到思南文学之家,以“我们的旅行和文学”为题进行对话。两人都出生于1958年,用陈丹燕的话来说因此而有非常亲切的感受,对旅行和生命的感受。作家相谈甚欢,读者提问踊跃,讲座延迟了十余分钟才结束,若不是同一场地紧接着还有活动,大约可以继续谈下去。
陈丹燕说,自己旅行20年,写作20年,“其实我是从旅行开始以后才想认识上海这座城市的。”陈丹燕一直觉得,如果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是不知道这个城市长什么样子的,就像活一辈子,如果不照镜子是不会清楚自己长什么样子的。陈丹燕说,她第一次到欧洲旅行去了西班牙,“我发现西班牙的房子很像我从小长大的那个街区的房子。”这才意识到,自己身边那些建筑的风格,其实是西班牙式的,这才开始想去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杰夫·戴尔也同意,“英国并不应该是这样子,这是我出国以后才知道的。”而旅行,还有更深的意义,陈丹燕说:“当你去了很多地方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你想看的并不是罗马、希腊,其实你想看的是你自己”。
两人都写了多部旅行文学作品,被问起作品中虚构和写实的关系时,陈丹燕说,自己非常想尝试把一个旅途故事写成小说,但在最大的程度上保持它的非虚构性。“读者有时候不要盯住作者,因为作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编辑会打电话来问我,你写的这个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我说,不选可以吗?他说,不可以,你上不了图书馆的目录。但读者心里面有一千一万个想法,跟图书馆条目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改一改图书馆条目,不要分散文、小说,也不要分虚构、非虚构,是书就可以了。”杰夫·戴尔也表示,虚实相间,最重要的是读者看不出来,“我写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应该怎样去阅读,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读者自己。”他说,如果你去英国书店,会看到书架上贴着文学、历史各种各样的类型标签,如果你喜欢这种分类法,书店已经给你画好一张地图,当然这也很有帮助,“但我更喜欢非常不确定的地图。”
乔尔达诺
思考非常必要
昨天,帅气无比的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携个人第二部长篇小说《人体》亮相上海书展,在思南文学之家引来追星族热捧。凭借《质数的孤独》为读者所熟知的乔尔达诺在中国拥有极高的人气,讲座的现场挤满了热心读者,甚至连过道都被占满。这也让这位理工科博士、同时也是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得者颇感意外,一坐上台,他便掏出手机拍观众,并笑称没有预想到有这么多人来捧场。
一个粒子物理学博士为何走上文学道路?这恐怕是乔尔达诺听到最多的问题了。对此,他回答道:“这是因为自己不够勇敢,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不能胜任哲学或者文学专业。”对他来说,选择物理并不是从心而发,只是一个更加理智的决定。
乔尔达诺表示,今天在意大利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出现,但他坚持认为,年轻人若想从事写作,进行更多的思考仍是很必要的,因为成功并不容易。“我没有料到第一本小说会受到如此多人的欢迎,成名来得太快,压力和变化如影随形,让我很难消化,无力掌握。”乔尔达诺坦言,自己成名后有了许多负担和压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沉下心来思考,探究这个世界的真相。他称,如果说第一本小说让他产生了些许迷茫和“受伤”的感觉,那么创作第二本小说就是他主动选择的自我疗伤的方式。“年轻的作家都应该问一问自己,你到底想让自己走到哪一步,你想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苏童 张炜 韩少功
签售大受欢迎
“纸质阅读是一种习惯,端一杯茶,坐在沙发上,或在雨天读书,这不是矫情,确实是生活的一种诗意。一样是阅读,它是有封面的,有厚度的,会发黄的,希望纸质阅读永远流传。”苏童在书展现场说。赞同他的读者应该不少,因为昨天文学周的几场签售都排起了长队,而这几场签售也分量十足。苏童带来长篇小说新作《黄雀记》、韩少功签售《日夜书》。
下午2时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带着两本新书《疏离的神情》和《谈简朴的生活》签售,中央大厅的楼梯上排满等待着签名的读者。他们中有年轻的学生,有因为新书而知晓张炜的读者,张炜同乡的书迷也来到现场支持他。有读者表示,因为张炜之后还有韩少功的签售,索性就待在原地不走了。
将近傍晚,韩少功开始签售新书《日夜书》,当记者在签售正式开始前到达中央大厅时,等候签售的读者已沿着楼梯排起了长队。许多在现场排队等待签名的读者早已是“大包小包”,收获颇丰了。签名开始后记者发现,一部分读者抱着四五本甚至十本新书让作者签名。
卡勒德·胡赛尼新作
中文版昨首发
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最新长篇小说《群山回唱》昨日在书展首发简体中文版,而该书也成为第一部在中国版kindle上同步发布的最新全球性畅销小说。作为胡赛尼迄今为止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以他的故乡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英文版上市以来,该书荣膺各大榜单销售冠军,国外媒体和读者更是给出一致好评,普遍认为《群山回唱》较胡赛尼之前的作品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本报记者 夏琦 乐梦融
实习生 施佳雯 卢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