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麦特赫斯特公寓:中产阶级热烈地兴起
1933年的春天是暖和的。这年,又一幢建筑在上海的另一个区域,当年泥城浜以西的静安寺路上耸立而起,它就是麦特赫斯特公寓。公寓之所以取名麦特赫斯特,是为了纪念曾在1860年的上海担任日不落帝国驻上海领事的麦华佗先生,正是这位先生,将由“派克弄”发展起来的那条马路定名为南京路,以纪念一个帝国对另一个帝国的征服和胜利。
麦特赫斯特公寓的设计者为新瑞和洋行,这洋行曾经设计有美轮美奂的礼查饭店,许多年来,它蹲伏在了外白渡桥的另一边,作为西方大班们尽情逍遥的一个场所。
这一回,新瑞和洋行在麦特赫斯特公寓上推出了这样一些数据:42.45米的12层楼高,这样,麦特赫斯特公寓便跻身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逐渐增多的高层建筑行列。整个公寓的建筑面积为8873平方米,体量可以说是不大也不小。建筑平面呈八字形,如此呈现在建筑师的用意里是想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也让南面朝向的建筑拥有一种雄伟壮丽的外观。公寓的立面已经十分简洁,横线条为主,在女儿墙、底层腰线上也装饰起了细横的线条,只是在中央部分突出着垂直线条。在这幢大楼立面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找不到古典主义和它的亚种折中主义的痕迹了,没有巴洛克塔楼,没有爱奥尼柱子,也没有古典意味的山花和门楣,建筑洋溢着相当纯正的现代主义风格,对包豪斯们鼓吹的国际式新建筑美学时代的到来作了一次东方式回应。
公寓的内部空间划分如下:中央部分12层,两翼稍低为9层,底层的沿街辟为店铺,后部为辅助用房。
1933年后的第79个年头,那是2012年12月的某个下午,天色相当阴沉,小雨正连绵而至,我由电梯而至九楼,穿过如今已是某公司办公地的数个房间,踏入九楼那个特别宽大的阳台。站在阳台顶端,我由此向南京西路东西两个方向长久眺望,先看到两个方向都涌动着的那片车水马龙的景象,以及在雨中匆匆行走的男女们,随后,因了凝视,思想便有了一个恍惚,一个穿越,我似乎回到了1933年。不,不,我是真的回到了1933年,也是12月,也是这么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那时,这条马路上又出现了怎样的一些景致?
进入20世纪20年代,当静安寺路再次向西辟筑到了大西路上(今延安西路),这条马路两旁便有了与人头攒动的南京路全然不同的景观,它们全都焕发出了上海黄金时代的那份奇光异彩……
1933年,在静安寺路与麦特赫斯特路的转角处,麦特赫斯特公寓拔地而起,高度42 米左右。在开埠之后的那个最好的年代里,入住麦特赫斯特公寓的自然是一些身份不同寻常的男女,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那些人里便有蒋中正先生最信任的秘书陈布雷的女儿。
这些男女是那个上海的最好说明,是上海现代性的充分体现,当他们将麦特赫斯特住宅之门悄然掩上时,他们身上或惊心动魄或发人深省的故事也就与世无关了,而当他们愿意打开大门,并向你叙述时,上海的那部分历史便跃然而出,问题是,他们还在那里吗?他们愿不愿开口叙述呢?
1967年的某日,那不是麦特赫斯特公寓落成之时,而是之后的第34个年头,有个肤色白皙的青少年踟躇地来到这幢大楼门前,他对大楼做着长时间的凝望,随后,方将脚步很谨慎地迈入门厅。这个青少年名叫陈小亚,他的踟躇是因为这天前来寻找的是自己失散多年的生身父亲,他打听清楚了,作为华东局的一名高干,父亲长时间地居住在了这里。
其时,新瑞和洋行设计用来为城市中产阶级栖居的麦特赫斯特公寓早已更名为泰兴大楼,楼里曾经的居民已随新时代的到来而大部分风流云散,新居民则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而陆续到来。
接着发生的事情是,因了泰兴大楼的位置以及高度,上海某通讯机构要征用六层以上楼房,陈小亚们将从九楼搬迁。但要过多少年后我才知道,泰兴大楼还叫麦特赫斯特公寓,也要过多少年后我才知道,早在1933年,上海的子宫中已经孕育了这幢大楼,而以后的无数居民其实只是这个空间的一个个过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