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上海工业要继续发展受到很大的威胁,如果不能渡过这个难关,就会萎缩,甚至不能生存。怎么办?我们一方面还是希望继续得到中央和各地区的支持;另一方面,必须搞大进大出。如果不搞大进大出,没有任何人能够救上海。今年上海原材料这么困难,为什么工业生产任务完成得比预料的要好,全年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就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搞了大进大出,及时进口了原材料。但是,进口要花外汇,就得要出口创汇,借债不还是不行的。所以,上海不大力搞好出口,就难以生存。要出口创汇,产品就得有好的质量。
现在原材料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而加工产品价格却不能涨。质量不提高,产品老面孔,怎么涨价?原材料涨多少,你老面孔产品也涨多少,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你必须优质优价,搞新产品、新品种。今年,市政府下决心搞了科技与生产结合的14项重点工业攻关项目,就是要带动千家万户把科技与生产结合起来,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利润比老产品高,赚的钱就可以弥补老产品的亏损。经过一段时间,老产品淘汰了,完全生产高档的新产品,企业的经营状况就好了。到那个时候再推出更新的产品,不断地升级换代。我们应该采取这样的经营战略。
我讲的质量,包括产品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不是“瓜菜代”的质量。上海的产品一定要按国际标准生产。采用落后的标准,即使质量管理搞得很好,产品还是卖不掉。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生产,为了出口而生产,根据用户需要生产。国家标准中如果有不利于出口的,要经过一定程序进行修改,以适应出口的需要。我们不应该采用两种标准,因为搞两种标准,对工人很难严格要求。我们的目标是要大进大出,首先要能出口。厂长一定要有质量意识。看不到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没有这种高度质量意识的人不能当厂长。另外,厂里要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制度,有一个六亲不认的检验科长。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六亲不认、铁面无私的人把关,质量保证不了。加强检验与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致的。还要有一个坚定而又耐心的党委书记,书记要坚定地维护厂长的威信,在质量问题上不能让步。工会和团组织也不能在质量问题上姑息、让步。
现在,上海技术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大声疾呼,恢复和保持上海工业的领先地位,要有争全国第一位的志气。我和黄菊同志到过上海手表厂。我说,上海手表再不及早调整产品结构,就没有前途了,要赶快上石英电子手表,零部件要国产化。现在这家厂发展石英电子手表,搞得很快,一下子搞到100万只,但返修率达到6%,据说还是全国“先进”水平。我认为不能满足于这样的“先进”水平,要知道,你的返修率即使是1%,对用户来说也是100%的不合格。我给手表厂提个建议:凡是不合格的手表,卖出去停摆了,要全部调换。一个工厂最重要的是信誉。应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降低了质量,数量再多也没有用。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任何高指标都应该予以拒绝。
当然,有些同志会讲,提高质量光抓一个行业不行,原材料和协作零部件质量不合格怎么办?这的确是个难题。我想,我们应该这样看问题,上海工业的配套能力是相当强的,只要我们所有厂长加强质量意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对“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工作,要求完全按照联邦德国标准来生产。现在证明“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是不折不扣的,是没有降低标准的国产化。今年国产化率达到25%,明年达到50%,后年就基本实现国产化了。现在中国存在不讲质量、马马虎虎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我们的民族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好传统。从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我们的工厂管理是很有成绩的。1964年工业学大庆,对工厂要求非常严格,那时候工厂搞技术比赛,设备擦得发亮。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现在没有严格管理。只要我们坚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上海是大有希望的。
(摘自《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