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寄南:从1992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在东海开发油气田了。因为中日之间对东海一直没有进行过划界谈判,因此双方说法都不一样。中方认为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但日本在1982年提出“中间线”,就是连接两国同纬度的领海基线之间中点的连线。即便如此,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油气开发项目也都在“中间线”的中方一侧,也就是日本认为是中国的地方。2001年日本海上保卫厅在东海击沉了一艘不明国籍的船只,沉船的位置就位于“中间线”的中方一侧。当时日本曾经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在那里开展打捞作业,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在中国海监船的监视之下,日方完成了作业的全过程。当年,日本自己就已经承认那个地方属于中国管辖,而且向中国申请在这一领域打捞沉船。所以日本现在说中国在这里开发是侵犯日本的权益,要求中方停止作业、拆除有关设施,完全是无理取闹,中方可以不予理睬。
对于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我很难精确地作出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绝对不是中日甲午海战时的水平。双方各有优劣,日本海上力量强一些,而中国有空中优势。而且我们还有综合国力作为支撑。坦率地讲,我们并没有将日本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对手来看待。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
至于自卫队,应该说它是亚洲地区的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但由于日本宪法的限制,它还戴着“自卫队”的帽子。所以日本国内有人要修宪,为自卫队正名,甚至把它叫做国防军。这违背了日本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它曾经承诺绝不再走战前的老路,绝不做军事大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听众曹一民:目前中日正在角力。在国际舆论方面,如果以波茨坦公告为依据,指明日本实际上是在挑战二战以后的国际秩序,把舆论引向这方面是不是会对中国比较有利?
吴寄南:去年,日本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以后,中央几位政治局常委都作出表态,我觉得习近平同志讲得很清楚。他当时就指出,“这是否定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的条款必须得到落实。开罗宣言是1943年11月由中英美三国制定的。其中规定,日本在战时攫取的领土都必须交还给中国,包括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所以,日本对钓鱼岛是非法占有,理应交还给中国。今年11月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国际舆论上多讲这一观点,维护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听众孟菁:感谢吴老师的精彩报告。我的问题是,公明党在“安倍2.0”时代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能否充当安倍政府的“刹车”?在野党能否打翻身仗?
吴寄南:公明党自1999年以来一直与自民党联合执政。虽然公明党在国会中的议席并不多,但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后援团叫“创价学会”。这个学会有800万会员,在日本众议院选举的时候,全国有300个小选举区,每个小选举区至少有两万名创价学会的会员。因此,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日本议会选举,往往几十票的差距就能决定胜负。所以,虽然自民党有人提出公明党太麻烦了,把它赶走算了。但安倍下不了这个决心。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一向对中国比较友好,他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掘井人之一。所以公明党的政治倾向是坚持和平和中间路线、照顾弱势群体。这对安倍目前鹰派色彩的内阁是很有力的牵制。就像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所说:“公明党今后‘刹车装置’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我们也期待,公明党能在执政联盟中更多地发挥这方面作用。
至于在野党重新崛起,我想从近期来看比较困难。从政治色彩来说,在野党有保守、中间、比较进步三种类型。共产党、社会党是比较进步的,右的如日本维新会,中间路线的党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歧。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要实现有效的联合还不是太现实。在未来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日本政坛还将是一强多弱的局面。
听众翁以明:尊敬的吴老师,在您看来,在未来的六个月里,习近平主席或李克强总理与安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直接对话的可能性有多少?
吴寄南:这个问题很尖锐。这要看日方如何做出承诺。未来有这么几次机会,一是9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二十国峰会,还有一次是年底的东盟系列会议,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都有可能遇到安倍。会不会会晤呢?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式会晤,这个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二种是站着说个十来分钟,这有可能,但关键还是看日方的态度。现在日方提出了一些不可理喻的条件,称中日之间不存在需要谈判解决的领土问题,一开始就将领土问题排除出两国领导人会晤的议题之外。这是中方不能接受的。因为中日之间目前的困难局面就是因为钓鱼岛引起的。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也无法回避。目前,日方又在变化说法,说中日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但存在外交问题。这种说法我们也不能接受。就看在未来六个月当中,安倍能否认清现实。如果他意识到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日本这么折腾下去也不会有结果,美国也不会站在他一边,我想他可能会做出一些现实的判断。如果这样的话,不排除中日领导人有会晤的可能。就看日方如何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现在这个球在日方一边。
听众闻亮:我国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机遇期,从外部环境讲,究竟是日本还是美国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我们现在不称霸,以后发展强大了也不称霸。”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吴寄南:中日美三国的关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日美两国在遏制中国崛起方面有共同利益,但中美也有共同利益,那就是不希望日本重走过去战争的老路。中日也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不希望美国主宰亚洲。大国之间没有明确的敌对关系。现在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三个国家像中日美关系这样深。如果日本领导人要否定战后秩序,重走战争老路,我觉得中美两国可以共同遏制它。这就涉及到我们怎么运筹国际环境,如何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争取战略机遇。中国目前的战略机遇期很难得,我们要练好内功,把中国建设好。有关“不称霸”的说法,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警示和约束,中国不能走西方一些国家曾经走过的国强必霸的道路。我们不会用强权去掠夺其他国家,我们永远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国一贯的理念。我想中国外交以后也一定会遵循这条道路。
玖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