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与电视剧频道以往播放的作品相比,沪语版电视剧的收视只是略有提高,但对于沪语版电视剧的出现,大部分观众都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推广、传承沪语的好机会。
水平比较“搭僵”
虽然这次配音没有故意苛求去说非常古老或者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话,而都是配平时百姓在说的上海话,但出于对母语的热爱和“原汁原味”的传承,仍有不少市民观众表示沪语版电视剧有些对话“水平比较搭僵,还需改进”。
■ 首先,由于配音演员有限,剧中几个角色的声音感觉较为雷同、做作,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很难让人入戏。
■ 其次,部分年轻演员的发音相当洋泾浜,尤其对普通话的直译显得非常别扭,比如普通话里“后妈”的意思到上海话多用“后娘”一词表达,但《断奶》里通篇都是一口一个“后妈”,很是机械僵硬。
■ 再者,不少字配音演员们可能一下子不知道怎么翻,就跳过去了,钱乃荣就说:“比如我发现有个地方说‘生米煮成熟饭’,实际上用上海话,你只要说‘生米烧成熟饭’,把‘煮’改成‘烧’就可以。‘才几天’翻成‘刚刚几天’更加适宜。”
除了上海话讲得别扭,由于配音演员拿到手的台本只有简单的梗概,如今看来声音和口型的匹配度还有很大提高空间,老是话音未落,主人公已经双唇紧闭总也滑稽。
希望观众“找茬”
电视剧频道面对质疑,很是诚恳,他们开辟了专门的网络平台,希望观众能挑错找茬,找出一些不太标准的上海话,以便今后改正。著名语言学家、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表示,毕竟是相隔十几年以后重拾沪语配音,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慢慢推敲、讨论,都会进步,“我看这两部剧里都是有的人讲得好,有的稍微生疏一些,这其实可以互相讨论、学习,慢慢自然会进步。过去外语片翻译成普通话,配音演员也经常要推敲字的发音,后来越来越准。上海话配音可以向一些年纪大一点、上海话说得顺溜的人讨教。另外,《上海话大词典》里大量收集了成语、俗语,翻译配音的人可以多翻翻,以后一看就能自然套用。”
还有观众指出,由于有了普通话版本的先入为主,配音版总没有原声版有上海味道,倒不如考虑拍一些题材适合用沪语表演的电视剧,先在上海播出,然后再走向全国,“当年《孽债》那么深入人心,就是因为那些上海话‘讲出’了上海人的生存状态,演员都不用演就已经到位了”。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