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王元化(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
“先生年近70的时候还能喝点小酒,最喜欢和学生朋友小酌闲聊。”作为跟在王元化身边最久的弟子,胡晓明忆及恩师感慨不已。“大家在他的‘沙龙’里讨论问题,评论文章,臧否人物,在那个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的年代,先生的好恶取舍会不胫而走,客厅有时就变成小小的传播站。”
享受和人谈学问
1987年,胡晓明成为王元化带教的第四个博士生。从当学生到毕业留校教书,胡晓明一直待在王先生身边。
王元化每届只带一个博士生,不定期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周六,学生就要去他家客厅汇报读书心得,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一开始很紧张,但只要肯下功夫,对先生的问话有所应答,总能引发他的思绪,令他说个不停。”
王元化的客厅总是人来人往,有学生,更有朋友。“比如,美国的林毓生教授、台湾的龙应台先生来上海就会去探望他。每到这时候,先生都会叫上我们这些学生,一起吃饭、聊天,让我们这些后辈也知道文化的山山水水。”
讲课从不用讲稿
因为是带博士生,王元化讲课形式很随意。但对胡晓明来说,听先生讲课从来都是一种享受。“王先生讲课从没有一个文本在手,东西全在他肚子里。”
王元化记忆惊人,尤其对西方19世纪的作品非常熟悉,给胡晓明讲课时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也能详细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格、语言风格、故事细节。“可以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契诃夫的小说、黑格尔的概念,讲到杜甫的诗歌,再穿插着京剧、戏曲和《文心雕龙》。这种很自由地在文学里穿越的讲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他带学生的方式给胡晓明带来很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慢慢变得很看重学生的感受,这也是先生给我的财富。”
王元化直率敢言,胡晓明说,王先生的文章和谈话都有独立的见解,坚持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但他又从来不会黑白分明地简单看问题,表述观点都从多个方面去推导。他常说,要看知识背后的价值。” 本报记者 马丹
他教的每个音符都是人生道理
■ 周亦凡(上海学生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
老师:曹鹏(著名指挥家,上海学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
这是2013年夏季音乐节上海学生交响乐团的一场演出。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乐手们齐声爆发出“曹爷爷,我们爱你”的欢呼。同学们口中的“曹爷爷”,就是著名指挥家、上海学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曹鹏。
周亦凡和很多同学一样,初中刚进乐团,面对“大指挥家”会不由自主由敬生畏,但很快,他和同学们就发现,排练场上较真的曹老师其实是充满人生智慧、可亲可敬的“爷爷”。
指挥棒下懂得团队合作
周亦凡说,没有进入乐团前,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龄人中琴技不错。没想到,进了乐团第一堂训练,就被曹鹏看出了破绽,“节奏太赶!”仔细琢磨,他才意识到,团队合作和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两回事,乐团合奏中,才能真正体悟到音乐的内涵和真谛。在曹爷爷的指导下,周亦凡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在于学会了团队合作,更学会了克制自己情绪、不骄不躁。他曾经就一首乐曲的细节问题和曹鹏各执己见。回家后,他反复看了录像才发现错的真的是自己。
每次看到曹鹏的外孙在微博上发的老爷子深夜仍在研究乐谱的照片,周亦凡觉得,自己从曹爷爷身上,学到的远不止是音乐。
理解乐曲才能演奏出色
校交响乐团带来的新生音乐会,如今成了南模别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吹奏周亦凡说,大家最喜欢曹爷爷在排练间歇“讲故事”,讲音乐创作背景,讲欣赏要领,讲乐海掌故。每一届南模乐团排练的第一首乐曲都是《小巫师》,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名小巫师成天看老巫师念咒语,指挥扫帚挑水。一天老巫师外出,小巫师也学着念咒语,但他没有学“停止挑水”的咒语,差点水漫金山。曹爷爷希望大家记住,“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不能一知半解。”
“曹爷爷总是鼓励大家尝试,但也不是蛮干,而是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水到渠成。”周亦凡说。他总记得曹爷爷说的,“你们要对乐曲有120%的理解,才能呈现100%的演出,观众如果能听懂80%,才说明你们成功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