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迪思 媒体从业人员
高考志愿因他而改变
老师:建平中学语文教师 罗桂泉
教语文的罗桂泉是浦东本地人,看上去微胖和蔼,其实“对学生要求很严厉。”章迪思印象中的罗老师上起课来天马行空,会拓展到课本之外的知识领域,总能把枯燥的高三语文课上得很好玩。
对章迪思而言,罗桂泉最大的影响是鼓励她跳出上海报考北京大学。“当时,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留在上海读大学。高考填志愿时,我和家人的意向也是留在上海念大学。”章迪思说,但罗老师却一直说服她改变志向。“这一选择对我而言很重要,离开上海不仅仅是开阔了我的眼界、培养了我的独立能力,更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人如果一直没有离开上海,或许会有一种优越感,但我却会更客观、更全面地去看待。”
他教我明白“静”与“深”
■ 汪容 香港大学大二学生,上海高考文科高分考生
老师:上海中学高三语文老师 毕伟玉
回忆昔日中学求学路,诗经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常常令她想起名字中也有“玉”字的上海中学高三语文教师毕伟玉。讲台上的毕老师温文尔雅,他深厚的文学底蕴令人惊叹。让汪容获益更大的则是毕老师令她深刻明白了“静”与“深”这两个字的重要。
对高三学生而言,成绩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每当同学为成绩而焦急,毕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用“静”来提点大家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完成每周剪报、写作训练和错题整理。不惟心静,学习亦要求“深”。每次语文测验后,毕老师都会找同学细细分析考卷,作为课代表的汪容在课间进出办公室,总能看到毕老师身旁促膝交谈的同学在轮换。有好几个晚自修,毕老师替她分析错题、评讲作文的修改,耐心而认真。
如今,汪容更感觉到唯有平静的心态和认真才能令她在学业和各类活动中把持自我,寻找平衡。唯有静水才能留深——汪容感谢毕老师的启示,也愿他的智慧能不断感染莘莘学子。
她为我打开艺术大门
■ 杨轶斌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员工
老师:市北中学艺术教师 齐珊云
在杨轶斌看来,齐珊云更像他的人生导师,教会他热爱生活、广结好友,也给他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高一时,他被齐珊云相中,选入市北中学合唱团。“齐老师很认真,也很会教。高中三年,我的唱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市北合唱团也连年创下佳绩。”
杨轶斌回忆说,合唱练习很多都在双休日。“一个周六,齐老师有事委托别的老师先带着男生排练。等她急匆匆赶来的时候,却看到我们在打闹。很少发火的齐老师很生气地说,她刚做了胃镜就赶过来排练。当时,我们就一下子安静下来:老师那么敬业,我们却还不珍惜。”
“无论是高三校庆时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唱,还是我因为艺术特长而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还是大学时候有机会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这些引以为傲的人生经历全得益于齐老师对我音乐的启蒙和带教。”杨轶斌说,音乐已成为他最大的爱好,工作后他仍然活跃在单位的文艺活动里。
吃吃饭聊聊天谈谈学问
■ 张耀宇 上海交大博士生
老师: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致远讲席教授 蔡申瓯
本科时,张耀宇和同班同学都有过与蔡申瓯教授一起吃饭的经历。“像蔡教授这样的科学家型大教授,普通学生一般除了课堂很少能有亲近的机会。可蔡教授每周都会邀请两三个同学一起吃饭。他和我们聊天,关心我们的生活,问问大家有哪些困难,未来如何打算等等,也时常会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指引。”小张说。
张耀宇和蔡申瓯教授的那一餐饭是在他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当时蔡教授聊起天气,就抛出一个“天气预报60%降水率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印象非常深,他总是告诉我们科学关乎态度,不仅是做学问,即使在生活里也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他会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如今,张耀宇跟随蔡教授做研究,每当深夜准备离开实验室时,他总是会看到蔡教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而无论多晚,他都不曾拒绝上门求教求助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