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教育周刊/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以姓氏笔画排序)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度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天蓉
王伟娟
王培坚
孙丽萍
陈玉琨
俞丽拿
俞吾金
郭芳
谢永业
樊阳
  王天蓉

  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10年时间,30多个基地学校,100多位参与教师,4个课程领域,370多节课,200多个课例,70多次讨论会,300多位教师的访谈,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王天蓉对教育的理想是与她终身研究的课题联系在一起的。她希望孩子们智慧学习、学习智慧,她引领的课题“问题化学习”就是基于对学习本质的思考以及对学生主体回归的生命关照,她希望拯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权利,激发其潜能,增长其智慧,回归教育对于人主体发展的真正意义。

  刚踏上教科研岗位不久,王天蓉在基层学校的指导服务中敏锐地把握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实践与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困惑与需求,于2003年申报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2004年,王天蓉不幸身患重疾,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尽管如此,她始终没有停止工作,没有停止问题化学习的研究。十年坚持,其成果终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王伟娟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你的心事说给我听”,是王伟娟赢得学生爱戴的“秘诀”。

  几乎所有王伟娟的学生都会说,王老师很亲切,从来没有老师的“架子”。“怎么了,最近状态有些不佳?”“祝贺你,又上新台阶了,坚持住!”每天早晨,王伟娟都忙着打开邮箱回复学生邮件;每个中午,她总在办公室指导学生作文。王伟娟总是用温暖的鼓励和爱,点亮学生心灯。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和学生闲聊或笔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她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潜力的文学家。

  王老师还通过师徒带教方式,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她深入课堂,为教师们把脉、纠偏。她敏感地找准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教学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很快,组内后起之秀层出不穷,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2007年,她主动让贤,推荐在教学上有潜力、有才华的青年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并发挥合力,组建上海市第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室。

  王培坚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王培坚自1984年步入职校教坛,二十余载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工作中,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对学生,用爱心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引导、教育,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学生们都牢记他的座右铭:“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做别人做不好的事”,学习就是为了体现人生的价值。他带教的学生在历年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成绩都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一等奖。

  他在教学中勇挑重担,承担了大量专业性强的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量先进教学方法和行业标准。通过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学校多媒体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他新开设了数码摄影、数码音频处理技术、影视合成等行业受欢迎的专业课程。

  他凭借多年专业领域工作经验,积极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开发专业标准和实训中心建设;他严师带教,培养年轻教师。2011年他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金牌指导教师。

  孙丽萍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中心小学

  孙丽萍的妈妈是一位当了36年班主任的小学教师,她耳濡目染,中考时报考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成为上海第一批五年一贯制师范生。毕业后,她如愿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长期担任德育行政领导。然而,渐渐地她觉得离自己的梦越来越远,她希望能离孩子近些、近些、再近些。于是,孙丽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到城郊接合部的学校做一个普通的班主任。

  她班中大部分为随迁子女,家长们往往无暇照管孩子。为此,她策划并启动了“眼·界”计划,带学生们走出学校、家庭,走向社会,帮他们拓展视野,丰富人生体验。

  孙老师和孩子们认真沟通,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她赏识鼓励每一个孩子,采用“搂过来”“蹲下身”“夸出来”的方法,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班级墙上一份份学生探究作品,记录着他们的收获和成长……五年来,她从没有因病因事请过一天假;五年来,她用真心守护着这群让她深深热爱的孩子们……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

  陈玉琨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教书育人’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有丰富内涵。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不管教授什么学科,都是在为国家培育心智和谐、智慧与人格统一的人才。”

  陈玉琨关心西部教育,尤其关注西部薄弱学校。一方面,由校长培训中心牵头,为千余名校长提供来沪学习或挂职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他还组织专家团队送培下乡,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重才、爱才、惜才,也善于“造才”。他关注学生的学术发展,更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注重从细节入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成长。他善于言传身教,当学生在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和利益抉择的时候,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他不断推动校长培训模式改革,形成了十大培训环节支撑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也对全国教育干部培训起到了引领作用。

  俞丽拿

  上海音乐学院

  学生时代的俞丽拿因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使她同“梁祝”一起享誉海内外。如今,她成为小提琴界最好的“伯乐”,近年来,由她一手培养的学生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就达十多人次,填补了多项中国在国际小提琴赛事中的空白。

  俞丽拿坚信做教师就是要奉献。她利用寒暑假义务给学生加课,她潜心研究并把握了小提琴演奏技巧和作品风格的规律,并教授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她非常重视在附中、附小培养学生,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菜单”,为每一个学生做好详细的教学笔记,以此追踪学生成长的足迹。

  俞丽拿利用假期,自己出经费联系乐队,带领学生进行协奏曲演奏的实践。为了保证国际赛事的成功,她自己出资上万元用作国际旅费,始终陪伴学生左右。

  她更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今,她的学生们也纷纷表示要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俞吾金

  复旦大学

  从2006年起,俞吾金坚持每个学期为本科生开哲学课。因为俞吾金讲课精彩,深受学生欢迎,教务处每次都把他的课安排在最大的教室,即便这样,可以容纳400人的教室也经常“一座难求”。

  每次上课,在课间和课后都会有不少学生围着他提出各种问题。俞吾金在课堂上经常说:No stupid question(没有愚蠢的问题),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他还把自己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写在黑板上,欢迎学生课后与他展开讨论。

  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认真备课,把新的心得体会写在讲稿的页边上,做到常讲常新。他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的信息量特别大。不仅融贯马(哲)、中(哲)、外(哲),而且涉猎诸多领域,黑板上经常出现英文、德文、法文、甲骨文、金文、小篆,把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让大家分享丰盛的“哲学大餐”;他讲话既富于激情,又充满幽默感,常令大家发出会心的笑声,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

  郭芳

  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郭芳既是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又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她能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增强班级组织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丰富每个学生的多重角色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郭芳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发展空间。对于喜欢思考的学生,让他在质疑、解疑中获得新知;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给予各种操作的机会,让他在探索中成长;对于喜欢下棋的学生,就让他在课间大显身手,在对弈中增长智慧;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让他在挥汗奔跑后收获喜悦……

  郭芳还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激励性评价,她创设“美丽一刻精彩回放”活动,记录着日常过程中孩子点滴的进步。

  2011年,闵行区名师郭芳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她与工作室的骨干班主任一起以“基于学生成长的小学阶段班级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为引领,共同研究、学习,提升每一位学员教育、研究能力。

  谢永业

  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

  无论是担任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谢永业都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担任班主任时,班上一名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十分自卑,妨碍了自己的学习和与同学的交往。谢永业知道后,课余多次与这个同学沟通,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与影响他。后来,这个学生不但消除了心理上的交往障碍,还以优异成绩升入高一级院校。

  2008年春,谢永业临危受命,被安排担任三个月临时组建的“因材施教班”班主任。他采用多种方法引导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教学材料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方面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短短的三个月里,他的工作不但取得了家长与领导的放心与信任,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动力,该班也很快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辅导的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以及上海市中职系统的“星光计划”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

  樊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1991年,樊阳从四川大学毕业,在陕西一所高中做语文教师。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又注重学法指导,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周五放学早,他就和感兴趣的学生留下来聊文学、说史地,渐渐成了一种课外的教育学习形式。

  1995年底,樊阳来到上海。他发现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作为语文老师的他实在坐不住了。他坚持学生终生发展的理念,大胆进行改革,用自己的语文课“和功利主义拔河”。他坚持周末在家里开设公益人文讲座,给中学生讲解文学名著、中西文化史,促使学生阅读名著、关注生活,给学生精神的滋养。

  学生毕业后,樊阳继续关注他们的成长,和他们一起以文化史为序去阅读交流。他带领学生在节假日定期参观名胜古迹、纪念地,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名曰文化行走。还利用网页进行阅读写作交流,构成立体生动的公益教育形式。粗略统计,樊阳的周末讲座已进行了近千场次,带领学生文化行走近千公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科教卫新闻
   第A14版: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内校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08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广告
2013年度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专版B052013年度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2013-09-11 2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