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形式多样的选秀活动越来越多;很多的年轻人(小朋友)怀揣着美好的梦想,纷纷投入到各种选秀评比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选秀,必然有评委;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各种选秀、擂台风起云涌,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行当——评委。
按我的想法,被邀请的评委,人人应该都是圈内精英,不仅在所点评的专业上有着深厚造诣,而且点评理应客观公正。同时还要对优胜的选手指出不足,对落选的选手肯定长处,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选手以专业知识的弥补。
遗憾的是,好多节目中,纷纷涌现了一些让人大跌眼镜、无法恭维的评委,他们或以“毒舌”挖苦嘲笑选手,或以“愤怒”抨击打压选手,或以“麻辣”讽刺调侃选手,或以“表演”取代抵制选手……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少儿京剧电视大赛”,大部分评委,无论在点评技巧的把握上,评判语言的使用上,特别是面对稚气未脱的小朋友,尤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语气的委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京剧名家、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增、央视资深编导李纯博的精到点评、谆谆诱导,给人印象尤深。
8岁的单奕玮演唱《定军山》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底,使用了让老黄忠“搬腿”和“涮腰”的动作,谭孝增严肃地指出,黄忠已是古稀之年,“搬腿”和“涮腰”的动作不符合人物;由此讲述了唱戏不仅要展现技巧,更要展示人物,这才是好演员的道理。
8岁的杨腾演唱《武家坡》时,谭孝增评委给他指出,薛平贵不能穿红彩裤,只有武生才能穿红彩裤,并顺势讲了京剧表演“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
当发现参赛小朋友较多以《辕门斩子》来参加比赛,谭孝增指出,为了比赛,孩子可能会挑选一些难度高的戏,像《辕门斩子》。可是因为基础没打好,唱快板时,嘴里“拌蒜”。所以,这样的戏不宜多唱,怕高音把孩子的嗓子撑“左”了。一般先要找一些打基础的戏来学唱,在“倒仓”以后,才根据自己的嗓音选择适合自己的流派来学、适合自己嗓音的剧目来演。
除了专业演员的评委,央视的李纯博先生,也以业务熟悉、点评到位,执法严谨、一丝不苟获得好评。当全场观众沉浸在对9岁的武瑞豪叫好的时候,李纯博理性地告诫他说,京剧的武生艺术不是武术,不仅仅是展示“技”和“术”,而是要用“技”和“术”为塑造“人物”服务。
6岁的柯霁航小朋友表演《铁弓缘》,李纯博趁机介绍了京剧名家关肃霜,对剧中主人公陈秀英这个人物的塑造,集青衣、花旦、武旦、小生多个行当于一身,是一个创新。
11岁的黑龙江小朋友池皓轩表演武生戏《白水滩》,但是却对自己“甩发”这种装束不甚了解。李纯博借此介绍了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甩发”的两种情况,不仅让池皓轩小朋友,也让在场的和收看电视的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一知识。
小朋友的知心朋友鞠萍姐姐,更是在点评戏曲的时候,不忘她的本行,教育孩子,上台唱戏、立身做人更为先。
这些敬业的专业、业余的评委,为“少京赛”这一专业比赛,吹来了一丝“知性”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