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这个人生轨迹,三十岁以后,喜欢买学区房,靠近名校;六十岁以后,老宅最好紧贴医院旁,但三甲医院都在市中心,奢侈得简直不敢想象。对更多的人来说,住在医生隔壁最实惠,也最实际。那个邻居最好是同辈,有同样的癖好,成为同伙,一起散步、打拳、喝茶,顺便咨询,割草不误逮兔子,享受“全天候”护理、“白加黑”监护、“一对一”待遇,比特许病房周全到位,不仅方便,而且免费,将小病扼杀在摇篮里。住在莫言的隔壁,你不会成为作家;住在刘翔的隔壁,瘸子还是瘸子;住在姚明的隔壁,矮子还是矮子。但住在医生隔壁,尤其名医的隔壁,小病不去医院,大病不会出现。自编一个上海歇后语:大戆大白相小聪明——戆进不戆出。
有了这样的隔壁邻居,不仅获得了地段的增值,还获得了健康溢价,实现了意外的叠加。
销售楼盘的,往往以明星邻居为号召,结果带来追星族的骚扰,比如粉丝们的鲜花错投,你搞不清楚:是花篮还是花圈,是丧事还是喜事,一时“悲喜交集”。住在明星隔壁,好比刮鱼鳞的拥抱你,未尝着一点鱼鲜,却沾了一身鱼腥。好比住在大户隔壁,也许落得个“赤膊拥抱皮茄克”的恶名。
换着我卖楼盘,以名医为聚焦点。口号:“与名医为邻”;卖点“与健康同行”;广告:“免费拥有一份寿险”;售价:距离越近越贵,名医隔壁最贵。放大“隔壁房”概念,抬高“隔壁房”价格,将增值部分,补贴给名医,以特价房的名义招徕名医入住,将隔壁房锻造成“特许房”,最后卖给大户,号称“天天享受特许,随时享受特许”,最后画龙点睛:“名医远在天边,特许就在眼前”。
这个试点应该放在杨浦,因为杨浦的口号是:知识杨浦!因为杨浦区面积大,人口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就大。如果将三甲医院的灵魂——名医,通过特价房,吸纳到杨浦住,其核心竞争力便显而易见:医疗资源;改造有钱人的观念:健康比地段重要。“知识杨浦”也有了下联:“健康杨浦”。下联非狗尾续貂,乃锦上添花。名医房越多,隔壁房越多、特需房也就越多,医生得其惠,邻居得其益,房产商得其利,真合一个品牌名:三得利!
陈老总善谑,好用贬义词褒奖:“医生可不敢得罪,杀人不见血!”说明医生在生命中的重要性。生活中,一个人可能没有毛病,好比一个男人可以没有老婆,一个女人可以没有孩子,但不能没有医生朋友。
与医生做朋友,好听的话少,难听的话多。医生与小人有个共同点:喜欢察颜观色,但小人专拣好听的说,医生专挑刺耳的说。在医生的眼里,都是病人,好比攥着榔头的木匠,总爱找钉子,有事没事敲打敲打。教师的名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医生的箴言:小病不除,大病吃苦。医生是“摘棉花”的,必欲除之而后快,往往心直口快、一吐为快。
通讯簿里,医生朋友的电话越来越多,说明你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