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老助老:仅有孝心是不够的
——年轻“孝星”吕保宏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的“孝经”
姚丽萍
■ 吕保宏手机里还留着当年去慰问老人郑春美的照片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姚丽萍

  今年重阳前夕,在动迁浦东新居5年之后,38岁的吕保宏又回到曾经生活多年的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在“净土街”路标前站定拍照留念。他的“助老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0年前,28岁的吕保宏荣获“老西门道德之星”称号。年纪虽轻,孝名已扬。敬老爱老,要孝心也要有办法;较之物质,如今的老人更需要精神慰藉……孝星吕保宏有一整套“孝经”要跟大家分享。

  一些小事

  就顺着他们吧

  国庆前夕,持续10年的“老西门道德之星”大聚会,让四邻八舍再次聚首曾经的老街。已搬的未搬的老街坊老邻居,还都记着“孝星”吕保宏父母当年常挂嘴边的那句话:“咱家保宏很想得到我们,很孝顺的。”

  “我孝敬父母,是因为我从小就看见父母是怎么孝敬爷爷奶奶的。”吕保宏记得他七八岁时,爷爷生病,爸爸在外地,是妈妈借来黄鱼车送爷爷去医院。路面高低不平,瘦小的妈妈带着大块头爷爷吃力地前行,自己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我很佩服妈妈,我长大也就像她一样。”

  如今,吕爸爸吕妈妈也已年过花甲。和不少老人一样,他们也很喜欢收藏旧东西。结婚时买的橱柜、桌子一直留着,搬新房子时,全家开“家庭会议”讨论要不要扔掉。结果,爸妈都希望能留着。“我和妻子就专门留出一间屋子给他们放。”吕保宏说,对父母来说,那些旧东西是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记忆,“爱父母,这些小事就顺着他们吧。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比什么都值钱。”

  一块饼干 

  能开心好一阵

  有一阵每次去超市,吕保宏都会买饼干。因为这是他结对帮助的第一位社区孤老太太郑春美的最爱。1998年,吕保宏23岁。一天去居委会办事,听说净土街上住着的郑春美还没人结对照料。“我来吧!”他就这样当上了助老志愿者。

  郑老太家与吕保宏家只隔一条街,每次上门,吕保宏都会带两包饼干,一包甜的、一包咸的。老太太见了吕保宏话很多,其实翻来覆去也不过是说自己早、中、晚饭都吃些什么,吕保宏却从来不嫌烦,他知道老太太孤单,所以就耐心地做她的“忠实听众”。

  “看,我们保宏给我买的饼干!”老太太常跟人这样说,那口气好像在“炫耀”孙辈的孝顺。

  (下转A3版)    (上接第1版)后来,郑老太住进了养老院, 逢年过节,吕保宏就拎着大包小袋去看“外婆”,从不让老人一个人过节。见面时,他还要为老人读信。老太太的老伴在宁波有个徒弟的女儿,有时会写信来。老人不识字,收了信就等吕保宏来念。于是就常见这样的情形:老太太一边吃着饼干,一边听吕保宏给她读信。有时听到很多年前的一件小事,老太太就乐呵呵地给“外孙”解读一番。

  4年前,老太去世了。吕保宏收藏了一张跟老人家的合影,每次看到就会想起:那时,老太太一个人的时候,拿一块饼干慢慢嚼着,很多曾经有过的快乐就会一点点回想起来——或许,这就是郑老太特别爱吃饼干的缘故。老人的快乐很简单:一块饼干,一封信,就能让他们开心好一阵。

  一声称呼

  里头也有讲究

  5年前,吕保宏一家赶上世博动迁,从老西门搬到了浦东南码头街道。一起搬进新家园的,还有他们一家敬老爱老的心意。吕保宏父母都加入了上海市“老伙伴计划”——作为低龄老人照护社区高龄老人。有时父母出门,吕保宏就是当然的“替补”,有他照料结对的高龄老人,父母一百个放心。19岁起就进入上海大众燃气公司做质量监测的他,特别认真,这“替补”也做得像模像样。

  吕爸爸吕妈妈要照顾6位独居、空巢的老人,最年长的92岁,最小的也有75岁。那位92岁的“青年老人”姓包,独居。称他“青年老人”,是因为老人家心态不是一般的年轻:90岁还骑助动车到处转悠;车把上挂着小鱼篓钓鱼竿,回来时一篓鱼儿活蹦乱跳。除了钓鱼,老爷子还喜欢亲手裁剪衣裳,很多年前他就是针织厂的裁剪师傅。

  “老爷子不喜欢啥?不喜欢你叫他包爷爷包公公,这么叫,他肯定听不见。改叫老包或包师傅,他大老远就听见了。”“你要这么说:哎呦,老包,不得了呀,今朝又大丰收了!老爷子肯定会开怀大笑。”吕保宏说,自打几年前老包给他上了“称呼课”,他就明白,尊称未必让每位老人都受用。见了面怎么称呼,得先问问老人家的意思。

  “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秉性脾气,称呼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吕保宏说,就算做“替补”,也得琢磨如何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一个诀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敢于揭短亮丑 用好批评利器 深剖问题根源 务求整改实效
滨江森林公园笑迎“摘花客”
机 缘
敬老助老:仅有孝心是不够的
独立夕阳
报头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敬老助老:仅有孝心是不够的 2013-10-13 2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