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香港水上人家的避风塘菜式风靡一时。其中最出名的是,避风塘炒蟹。
避风塘炒蟹是从避风塘上的食店传播开来的。
避风塘设于海湾或港湾,是香港政府给渔民开设的躲避台风的庇护场所。政府最初都选一片弯入陆地、像水塘一样风平浪静的水域。然后把这片水域连接大海的通道用人造防波堤堵住,只留下一条窄窄的水道,供船进进出出。从前,不少渔民或水上人家的后裔就在这样的避风塘里以船为家,生儿育女。香港的避风塘有十几处,以铜锣湾避风塘的历史最长,也最有情调,商业最繁荣,还能停靠游艇。避风塘人家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仪式和娱乐方式,他们爱唱咸水歌,饮食习惯也有别于香港的主流社会。
避风塘炒蟹是一款脍炙人口的香口菜,它的主料是大肉蟹,最好是两斤以上的越南蟹。店家经营粗放,从不用秤,蟹就按个头分成大、中、小三种标价。配料是蒜茸、豆豉、姜、葱、云南指天椒。做法却不算粗放。蒜茸和豆豉要用油浸足一天,肉蟹要斩件炸香,再与众配料一起入锅,炒时要急火快炒,非体力强手不能胜任。上席时,油色红亮,蟹肉金黄澄亮,海量的蒜茸为整碟菜铺出了一片新大陆,蒜的焦香喧宾夺主,托起蟹肉香、椒香、豉香、姜香和葱香。这碟菜的精髓乍一看是蟹肉,实质是蒜茸,店家下手最狠的料就是蒜茸,蒜茸在热锅高温中吸透了众味,甘口焦香,脆而不糊,比蟹还要好吃。避风塘炒蟹分微辣、小辣、中辣、大辣、巨辣五个等级,以适应各方口味,因而流传广远。吃完蟹很多食客会把蒜茸打包回家,一粒不剩。回到家里,蒜茸放入冰箱,第二天加热,捞个公仔面,那种香呀,让人想起炒蟹端上桌的那一刻,那种温度和浓香,仿佛千金散尽,还能复来!
靠近铜锣湾的谢斐道、洛克道一带,经营避风塘炒蟹的小店有好几家,以喜记最为出名。喜记的门面称得上蓬头垢面,而且店家似乎以此为荣,有点原生态的样子。桌面使用一次性胶纸桌布,墙上贴满来此光临过的明星照片,有汪明荃、沈殿霞、成龙、梁朝伟、刘嘉玲、王菲、谢霆锋、郑秀文、常盘贵子等。这种巨大反差又一次宣示:有食无类,美食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