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俞亮鑫
新民晚报
首席记者
上海市政协常委
刘 红
幻维数码节目制作总监
陈 晨
培训师
Louisa
广告策划
主持人的话
是什么时候开始,选秀节目成了你打开电视机后的第一选择,从《我型我秀》、《超级女声》到如今,选秀在中国荧屏上已经红火了十年。十年间,叫好声与质疑声从未停歇。是什么让选秀成为荧屏收视率的霸主?未来,中国荧屏的选秀又该何去何从?
1 引进版权赢得高收视率
未来发展要靠本土原创
主持人:从早些年的《超级女声》《我型我秀》一路走来,选秀节目在中国的荧屏上红火了快十年了,作为资深媒体人,俞老师怎么看这类节目持续不减的热度?
俞亮鑫:在《超级女声》红火之前,选秀在中国的荧屏上其实早就有了,只是当时我们没有那么叫。上年纪的观众可能都会记得当年的卡西欧家庭歌唱大奖赛,那其实就是现在的选秀。那个时候,评委席上坐的都是艺术家,选手之间比的是艺术上的高低。现在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评委都更多了秀的成分。当年电视的频道就那么几个,电视台也没有把收视率看得那么重,现在一切都以收视率为指标,为了拼收视率,各个电视台挖空心思,也由此催生了毒舌评委、选手编造煽情故事等现象,这些都脱离了才艺比赛的初衷。
从《超级女声》到前两年的《中国达人秀》再到现在很热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等,荧屏上的选秀节目有很多,而比较容易火的节目往往是挖掘出了中国元素。比如,《超级女声》的短信投票,让普通人有机会可以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平民偶像;再比如《中国好声音》的盲选,抛却了其他因素,以“好声音”为唯一的标准,让人们感受到声音面前人人平等。这些都是符合中国观众的内心期待的。
主持人:在选秀红火的这些年里,原广电总局曾多次发布针对选秀的限令,最近有消息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内部会议,商议明年电视节目的调控新政,明年可能只上4档音乐选秀节目,新引进的模式节目可能会安排在22:30之后时段播出。您对此作何解读?
俞亮鑫:近几年,广电总局针对选秀节目出过好多次限令,其中有一些是冲着低俗来的,有效地扭转了一些节目中不健康的低俗的倾向。最近的这个消息如果被证实,则意味着明年荧屏上的音乐选秀节目数量会减少。我认为,总局的调控是有道理的。荧屏需要百花齐放,不能打开电视每个频道都是选秀。一窝蜂地去做一类节目,很容易把品牌做烂。对于选秀节目的调控,有利于荧屏生态多样化。同时,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爱看选秀,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需求。
主持人:您怎么看选秀节目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
俞亮鑫:现在比较显著的问题是没有原创。我们不难发现,今年活跃在荧屏上的大部分的选秀节目都是购买海外版权的,收视率是不错,但都是照着别人的模式做的。这就有点像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各种流水线,来制造产品。人家的模式,是人家琢磨了很多年得来的,我们拿来用,马上可以见效。当初中国如果不引进那么多国外的流水线,我们和国际接轨可能就没有那么快。现在,我们引进国外的节目版权,在照着别人的模式做节目的同时,也是在锻炼我们自己的团队。我认为,我们的选秀节目现在处于“描红”的阶段,经过三五年的“描红”,未来还是要回归到原创的。
2 好看的选秀节目
懂得挖掘选手个人魅力
主持人:选秀节目在荧屏上红火了十年,观众们看到的是各式各样的选手、明星评委、有个性的主持人,而刘红和她的团队则在观众们视线之外为节目默默付出,为了动辄几千小时的素材带,剪辑师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从早年的《加油!好男儿》到后来的《中国达人秀》,今年热火朝天的《中国梦之声》等节目,刘红所在的团队都参与了后期制作。看了那么多选秀节目,参与了那么多制作工作,你怎么看选秀节目的高收视率?
刘红:选秀节目总是比较容易获得高收视率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依然是这样。因为观众看选秀节目,其实是在看自己。观众看节目的过程中,看着自己喜欢的选手从草根一步步成为平民偶像,达成自己的梦想,内心会产生共鸣。
主持人:近年来,选秀节目不断有新的花样,转椅子、选手挑导师等等,你怎么看这些形式上的改变?
刘红:选秀节目在形式上有各种翻新,但要吸引观众最核心的是看导演有没有充分挖掘选手的个人魅力。这一方面在导演组选人的时候是有讲究的,另外,在现场拍摄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处理。比如将镜头推上去,推到大特写,抓取选手动作、表情的细微变化,这些细节能透露出他的内心活动。现在还经常会采用的方式是,导演组提前去选手家中拍摄一些画面,那些画面展现的是选手私底下的一面。
以前,在国内做节目,剪辑师没什么地位的,从《中国达人秀》开始,大家知道好看的节目是要剪辑师后期花很大的功夫去剪辑出来的。“达人秀”是引进版权的节目,按照版权方的那一套来执行,导演手里有一本指导手册,里面有关于节目制作的种种,包括评委如何提问,现场如何布光、布机位等等。这个节目在录制时机位很多,并且它是要求做四个点——选手、主持人、评委、观众。录制现场都有专门的摄像机对准他们。一次录下来素材带可能就是几千小时,全靠剪辑师将里面的精华剪出来。比如,“达人秀”海选的阶段,有些选手的表演很一般,我们就会多剪一些观众的镜头,用现场观众的反应来增加电视机前观众的想象空间。再比如,“好声音”导师转身的镜头,一定是剪在选手的歌曲唱到高潮的点上。
主持人:能否对今年比较热的一些选秀节目做个评点?从业内人士的角度,分析一下它们的成与败。
刘红:“好声音”收视率很好,好多观众都觉得“好声音”的选手唱得真好。这一方面和“好声音”的很多选手具备专业基础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节目组选歌有关。他们选的歌往往是有高音的。普通的观众常常会认为能唱高音的就是好的。“好声音”不成功的地方是,它是在做评委,节目播出后,评委们都火了,但选手有几个被大家记住了呢?相比之下,当年的《超级女声》,大家可能已经不记得评委是谁了,但是还会记得那些选手。
同样是影视明星去做选秀节目的评委,黄晓明和陈坤的口碑完全不同。黄晓明亲民的表现使得他在做评委后“路人转粉”,而陈坤则被很多人批“太装”,结果是“粉转路人”。
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选出来的这些艺人的后续培养。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李宇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在成为“超女”冠军后这些年的发展都是比较顺利的。和她差不多时期的其他卫视的选秀节目里冒出来的人,之后的发展就差很多。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湖南卫视的“超女”,她们个人身世等私人的东西,在她们成为艺人后就很少被提起。这是她们背后的公司对艺人的管理和保护。而另一个卫视的选秀节目选出的人,在成为艺人后,上这个卫视的节目时,编导们把人家祖宗三代的事儿都挖出来了。他们已经踏入演艺圈,要做艺人,就需要对他们的个人形象有包装和管理,家里什么事大家都知道,完全没有神秘感的艺人能红多久?
3 期待少一些专业选手
多一些有天分的草根
主持人:作为普通观众,陈晨喜欢怎样的选秀节目?
陈晨:我喜欢看《中国达人秀》和《舞林争霸》,那些唱歌类的选秀节目我基本上不看的。“达人秀”吸引我的主要是它的真实,来参加“达人秀”的人各式各样,他们的才艺千奇百怪,最重要的是选手很接地气。而这些选手和评委之间的互动也都十分有趣。在录制现场看,比在电视机前看更有劲。现场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意外,主持人、评委都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反应,但这些东西不会在电视画面里呈现出来。后来《中国达人秀》换了评委,我就不怎么爱看了,不是说徐静蕾、黎明不好,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也都很出色,但主要是感觉和这个节目不搭,在节目里有种HOLD不住的感觉。
主持人:对于选秀节目,你会有怎样的期待?
陈晨:举个例子来说,《舞林争霸》里有个选手叫倪旺,跳现代舞的女孩。她个子不高,按照学舞蹈的专业要求来说,她肯定是条件不好的,但是她很有天分,也非常热爱舞蹈。我觉得,选秀就是要看这种人,看他们身上那种执着、天分创造出来的感动人的东西。现在的《舞林争霸》好看是好看,但是,大多数选手都是科班出来的,太专业了,似乎离选秀给我们的期待有点距离。
4 网络重播随时看
不会再守着电视机等直播
主持人:Louisa曾是选秀节目的追捧者。今年的荧屏上,选秀节目有好几十档,你看了多少?感觉怎么样?
Louisa:我从《我型我秀》《超级女声》开始关注选秀节目,包括央视的《星光大道》、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还有欧美的、韩国的选秀我都看。今年虽然荧屏上选秀节目热火朝天,但我真的没怎么看,看的比较全的只有《中国梦之声》。早几年看“超女”是因为有海选,海选的阶段“奇葩”很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很带劲的。今年我没有看《中国好声音》,因为他们的选手实在是唱得太好了,这让我觉得没有了参与感。以前看“超女”之类的节目,从海选看起,会有自己喜欢的选手,看着她一路过关斩将,就好像自己和她一起成长一样。每次投票的时候,自己也会跟着紧张激动。而且,过去没有网络视频,只能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现在可以在网上看重播,就没有当年那份周五晚上守着电视机等“超女”的心情了。
主持人:选秀节目里红出来的明星,在节目结束之后,还会继续关注他们的发展吗?
Louisa:不会的。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喜欢的选手就会不断有变化的,比如,A选手被淘汰了,就会觉得B选手也不错啊,再后来可能就比较喜欢C选手。看得比较多的节目,有时候会和同事、家人聊天的时候聊起。但是,这个热度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节目结束后就不太会关注了。当年喜欢过张靓颖、郁可唯,现在她们在做什么,我都不会关心了。
【结束语】
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落幕,今年各大卫视的选秀大战也进入尾声。还未来得及细细梳理今年的得失,已经有节目组通过媒体放出明年新一季的风声。当引进国外版权的节目操作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当收视率一次次让广告商点头满意,会不会忘记了怎样从零开始做一档中国原创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