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素有“无声杀手”之称,它是主要以化学毒剂侵入人体,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从而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敌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装备的总称。
与常规武器比较,化学武器杀伤机制的特点是:毒性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中毒途径多,杀伤范围广。例如神经性毒剂VX,人只要吸入几十微克就会丧命,杀伤效果为高爆炸药的2—3倍。化学武器爆炸后,毒气会随风飘散,无孔不入,很难控防。尤其是,化武攻击不具有选择性,无法区分军人与平民,而且杀伤方式非常残忍,往往会给被害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因而历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为了应对化学武器对人类构成的巨大威胁,最终将其彻底销毁,国际社会除通过制订相关条约来禁止使用、限期销毁外,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研发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手段。
例如美国最近研发的一种“钻地除剂炸弹”,据说可以摧毁化学毒剂并防止其扩散。化学武器通常被掩埋在地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从卫星照片上确认;但如果用常规炸弹攻击,很可能导致有毒物质释放到广阔地域的空气中,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而型号为BLU—119/B的这种钻地弹,内含一个可以刺破化武储存罐的小型爆炸装置,引爆后,300公斤白磷燃烧产生的2700摄氏度高温,可使易燃的沙林毒剂迅速分解、失效。
另一种新开发的“战场可部署水解系统”,可以通过在化学毒剂中加入水、其他化学物质并加热的办法,使化学毒剂迅速中和、失效。该系统需要15人操作,运抵战场后经10天安装即可随时使用。美国曾用这项技术在现场销毁了本国境内多地的化学毒剂,如芥子气。
此外,各国研发的新技术还包括起泡铝热剂、燃烧剂、高能炸弹和类似于火箭燃料的高温混合剂等。其中一项利用爆炸反应材料制造弹头外壳的新技术,2012年在巡航导弹上测试,取得了控防化学武器的积极效果。 王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