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3月30日,29岁的芥川龙之介乘船抵达上海。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签约作家,他领命写一本关于中国的游记。这本书就是后来被称为大正时期文学家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一部中国纪行作品《中国游记》。
1921年6月25日,在北京访问的芥川与胡适见了面,胡适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他的相貌颇似中国人,今天穿着中国衣服,更像中国人了。这个人似没有日本人的坏习气,谈吐(用英文)也很有理解。”
芥川龙之介1913年入东京帝国大学英国文学专业学习,所以英文流利;来到中国访问的他,已是日本著名作家(1915年,23岁的芥川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小说《罗生门》),因而到中国访问时,借每日新闻社的安排,他可以与当时中国如胡适、章太炎、郑孝胥、辜鸿铭等新旧显要人物会面。
明治、大正、昭和这三个时期的不少日本作家,对中国文化多有涉猎并很有好感,芥川龙之介也是如此。在访问中国之前,芥川不仅熟读汉语典籍,还创作了好些取材自中国的小说,他对汉诗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画也很有兴趣。有人认为,芥川的《中国游记》有着很多对中国的不良印象。对此说法我不以为然。1921年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形?这个饱读中国典籍的日本文学家,一路想看都是“烟笼寒水月笼沙”“枫叶荻花秋瑟瑟”这类景象,但那时的中国,山河潦倒,民众煎熬,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一切都那么的混乱、模糊,芥川看到的就是这个时候的中国,他不过是如实记录下他的诸多失望。
芥川从上海进入中国,从天津回国,由南至北,游历了三个多月。他首先进入的是西化的十里洋场,这让他相当怅惘,但是,北京让他找到了中国的感觉。他写道:“我在中国从南到北旅行了一圈,最中意的城市莫过于北京了,因此我在北京停留了大约一个月。那里的确是一个住起来十分舒心的地方。登上城墙放眼望去,数座城门看上去像是在青青的白杨和洋槐中被渐次织绣出来的一般。处处盛开着的合欢树也是美景之一……”
虽然芥川有着对环境、卫生、住宿等方面的诸如抱怨,但其实他也颇有赞美和享受。他写苏州的水,“不知桥名,且倚石栏观河水。阳光。微风。水色似鸭头之绿。两岸皆粉壁,水上倒影如画。桥下过舟,先见其红漆的船头,继而见其竹编船舱。橹声咿呀入耳时,船尾已穿桥而过。一枝桂花顺水飘来,春愁与水色共深。”
可惜芥川不是徘人,俳句太少,《中国游记》里只有一首,那是他在汉口写下的:“夕阳残照下,一篮甜杏一篮暑。” 挺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