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中介遭报复
余先生在浦江镇浦涛路分得一套动迁房,他委托物业将空房出租。3个月前,他曾接到一名房产中介的电话,询问其是否要卖掉房子,余先生礼貌地拒绝了对方,并表示房子暂时不卖,已出租出去。本来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几天后又接到了这名中介的电话,这次余先生就没那么好耐心地解释了,他让对方别再打电话来了。“不料就此惹来麻烦。”余先生说,两人在电话里吵了起来,后来对方恶狠狠地说,“你给我当心点!”
第二天,余先生的手机就响个不停,接起电话要么就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看房子?”要么就是“你有多余的房子要转手吗?”余先生开始觉得莫名其妙,怎么突然多了那么多询问房子的电话,追问后才知道,他的电话被人挂在“赶集网”上了。
骚扰电话接踵至
余先生说,从那天起,他的手机几乎没有消停过,最厉害的时候,一天要接20多个电话。因为工作关系,他不能关机,但连续一个星期的“疯狂攻击”后,余先生崩溃了,一怒之下到派出所报案。民警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但因为找不到发帖者也无可奈何。
后来,余先生的女儿上“赶集网”,在网页底部选择“手机被人冒用”后删除了这条信息。然而,消停了一段时间后,他这几天又接到了“电话轰炸”,上网一看,信息竟又被挂上去了。“我又让女儿帮我删了一次,但其他部分网站可能也转载了这个信息,看来只能等这波骚扰过去再说了。”
信息发布门槛低
其实,本报已并不是第一次接到类似投诉,曾有女读者反映,自己因与他人产生纠纷,随后手机号码被挂上“赶集网”,她成了“钟点工”“按摩小姐”。
昨天,记者在“赶集网”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在房屋出租板块以个人名义编辑了两条信息,随便留了两个手机号码,很快就成功发布,其间并没有要求身份和手机号码的验证,记者随后删除了这两条信息。不过由此可见,“赶集网”的信息发布门槛非常低,这种分类信息平台的特点是开放、便捷,但的确存在审核空白区,容易成为少数人恶作剧和报复的工具。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