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张丕烈船长领导万吨“海辰”轮在日本策动起义,在开往青岛途中,被国民党军舰拦截至高雄,同年7月11日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他是上海追认的第一位海员革命烈士。(本文摘自《上海滩》2013年第11期)
正气凛然 决不事寇
张丕烈,号伟军,1898年生于上海崇明。幼年父母早逝,由其兄张丕谟抚养成人,先后考入崇明中学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后考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立志当一名航海家。毕业后,经同乡介绍,到上海一家轮船公司当了驾驶练习生。由于他刻苦钻研驾驶技术,很快受到船长的重视与提拔。
张丕烈从三副升至大副后,很快便当上了船长,成为上海招商局早期船长之一。1937年“八一三”全面抗战前夕,国民政府为阻挡日本军舰进攻首都南京,征用老龄海轮59艘,凿沉于长江福姜沙水道内,史称“江阴封锁线”。同年年底,又决定再建第二道长江封锁线(安徽马当水道)。从12月20日开始,沉船18艘。当时张丕烈担任“庆宁”轮船长,当他奉命将船沉于第二道封锁线时,心情十分复杂,他既痛恨国民党抗日不力,国土大片沦陷,更痛恨日寇的猖獗和凶残,誓言决不事寇!
日本占领上海后,张丕烈失业在家,生活穷困,坐吃山空。日本在上海广东路外滩设立东亚航运株式会社,却很难招聘到中国航海技术人员。于是派人多次找到张丕烈,高薪聘请他当船长,都被他断然拒绝。他说:“汉奸我死也不当!”“八一三”后,日军占领上海,发给他“军用费”,他坚决不领。因此同行好友称他为“爱国七君子之后的八君子”。
后来,张丕烈应聘去江宁会馆小学当教师,宁可重操旧业,放弃高薪,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后,张丕烈到一家私营轮船公司任船长。1946年,美国把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淘汰下来的10艘万吨级自由轮,售于国营招商局。船务部经理黄慕宗决定,全部聘用中国人担任自由轮船长,其中有滕士标、张丕烈、陈邦达等,号称“中国十大船长”。张丕烈担任“海列”轮船长。
被迫赴台 向往光明
抗战胜利后,招商局在同心路、青云路两处建造了大批别墅型洋房,安排给船长、轮机长等人居住。张丕烈一家搬进同心路招商新村2号,他的邻居就是“海辽”轮船长方枕流(后来成为第一艘海船起义的船长)。
1948年,张丕烈调任“海辰”轮船长。随着国民党在辽沈战役中失败后,“海辰”轮等招商局的船舶被蒋介石征用撤退败兵。这些轮船被败兵们糟蹋得脏臭不堪,船员伙食也被大兵们吃光抢走,还经常遭兵痞的辱骂、殴打,真是苦不堪言。张丕烈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同时也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已不可救药。
1949年初,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蒋介石眼看长江天险也难以抵挡人民解放军的前进步伐,便忙于布置应变计划。他们强迫张丕烈驾驶“海辰”轮撤离上海。临别时,张丕烈对妻儿恋恋不舍,还对女儿张月如说:“你与你妈妈好好照顾自己,我会很快回来的。”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海辰”轮驶到日本,张丕烈执笔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月如女:现在招商局举办海辰轮船员家眷迁往台湾,关照汝母,决不可同意,尽量居住在招商新村2号,我想不久就要回上海……”这封写于1949年5月8日并从日本寄出的信,表明了张丕烈决心回到上海的坚定意愿。
1949年6月20日下午,张丕烈又补写一信给女儿:“……上海解放后,汝母是否迁回招商新村2号居住?我不久的将来亦可回申了。”张丕烈口口声声称将返回上海,表明了他向往光明、投入新中国怀抱的决心。
“海辰”轮经常开往香港。张丕烈在那里知道了很多关于上海解放后的消息,这是船员们最关心的。大家从香港招商分局送到船上的来信中,得到了在上海亲人的消息。张丕烈得知女儿与妻子又重新搬回招商新村2号,最近女儿还去上海招商局领到了他一个月的薪水,家中开销无忧,这使张丕烈很感动,感到人民政府对海员很关心。大家还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和电台广播中得知上海解放后老百姓安居乐业,很受鼓舞。
1949年6月,张丕烈收听到上海招商总局副总经理黄慕宗的广播讲话,黄号召在海外的招商局船舶海员脱离国民党,把船开到解放区。这在他内心激起了波澜,觉得自己要见机行事,有机会就把“海辰”轮开回大陆。7月,“海辰”轮与“海辽”轮在香港相遇,张丕烈和报务主任严敦烨在香港一家饭店用晚餐时,看到“海辽”轮船长方枕流也在饭店里喝啤酒,十分高兴,三人聚到一桌边吃边谈。方枕流在交谈中还不时地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原来方船长已接受中共地下组织的指示,组织“海辽”轮起义。他向张丕烈和严敦烨宣传党的政策,分析形势,举着酒杯敬张丕烈,说:“我们要找机会回上海去,为解放事业做事!”张丕烈与他碰杯,说:“对,国民党太腐败,寿命长不了,我们回上海的日子不远了!”三人相视而笑,一饮而尽。
1949年10月初,报务主任严敦烨收到“海辽”轮的一份通电:“我们海辽轮于9月19日下午9时,在港汕应差途中,正式宣布起义,归航解放区。我们在这里,正赶上人民的大喜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要正式宣布成立……诸位,招商局、台航公司及各官僚资本的船只是人民的财产,我们海员被迫在船上工作,我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你们绝大多数的家属和亲友都在解放区,他们都希望你们回来……”张丕烈手拿这份电报读了又读,与严敦烨在房间里议论,称赞方枕流有胆量,并下决心走“海辽”轮的道路,寻机起义。严敦烨,上海江湾镇人,复旦大学毕业,抗战胜利后入招商局工作。
“海辽”轮起义引起台湾当局极大的惊恐,担心众多招商局的船舶效仿,便加强控制船员,并派军舰游弋于大陆沿海,发现船舶可疑动向,立即加以拦截。可是张丕烈回归大陆决心已定,他对严敦烨说:“弃暗投明,决不回头!”严敦烨一向钦佩张丕烈,点点头说:“现在您要走,我一定跟您一起走!”
张丕烈说:“你去听听大家的想法,只要有50个船员愿意走,我们就能走掉。”当时这艘船烧煤炭,共有船员7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