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语出西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拙文就 “一孔之见”的“孔”谈谈刍荛之见。
查普通字典,“孔”主要有四种解释:
1.小洞,窟窿:孔穴,孔眼,孔洞。
2.很:孔急,孔武有力。
3.量词,用于窑洞:一孔土窑。
4.姓。
从表面看,孔字的基本四义中前两义似乎毫无关联,其实是有关联的,只要了解构字理据便可知晓。
孔与乳同源,甲骨文字形是跪坐母亲怀抱婴儿的哺乳图(图一)。字中子像小儿在襁褓中露有身、臂膀,并两足伸双手张口吮吸的样子。母亲胸前一点为乳房示意,甲文的奶字即乃,以殷商时代的“事业线”抽象精准地一笔画出女子侧视双乳形(图二),金文孔的“事业线”作半圆弧线当为一乳侧视,减省了母之手(图三)。
现在可以解读孔字了。
1.乳有孔,孔的孔穴,孔眼、孔洞之义恰恰源于甲文初谊。有些学者不了解,认为孔字衍生为窟窿的字义,最早顶多追溯到战国时代,应与造字原意无关,可能是与“空”字发音接近而“借用”产生的新字义。
2.吮吸需用力,孔有表示程度加深的很、甚、非常之义,孔又是古汉语的程度副词。有此褒义的副词孔字出现在古汉语以及名字当中频率较高。常常与嘉、吉、明这些“吉字”搭档,如清顾麟士的佳联“明德孔嘉吉庆长久,和气所含福禄光昌”等。名字中有名亮(如诸葛亮)字孔明(很亮)的,而古人为祈得子女的名与字,名嘉字子孔的不少。这些名与字相应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字词的训诂也有启迪作用。
3.孔字本义还有茁壮之象,吃奶的孩子自然茁壮成长。与孔组合的字大都有“孔”的此义。孔加口构成的“吼”,可见声音很大;孔加“犭”成犼,犼即“望天吼”,华表上蹲的猛兽便是。望天吼在先人心目中,就是一种威武、雄强的灵兽。
4.母子哺乳的“孔”,同时也是温馨美好的得子、亲子与佑子图。故孔字亦含护佑字义。
小篆文则将金文的“乳线”与子分离(图四),隶变后楷体写成从子、乚的“孔”,至此孔的哺乳形象变得潜踪隐迹了。
笔者感到在孔字本义构成字理上有两处郢书燕说需要纠正。
1.孔字的“孔洞”义。但有观点认为所指是婴儿头顶的囟门,因为婴儿出生后有一段时间头顶的囟门呈未闭合状。但客观是,该处有孔隙仅是就头盖骨而言的,不可能从幼儿的头顶看到“孔隙”。
2.孔字的“茁壮之象”。但有观点认为,金文孔之“子”头部旁的一道弧线,是指“幼子扎束成辫的头发”,引申为茁壮的富有生命力的孔之义。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和上天所赐,不能轻易剪除,并以不同的发型代表人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如古代男子的成年标志,是把发辫在头上盘成圈。但婴儿头发稀短,未到可以很好地束发时期。
在古文字的研究领域,学院派的研究者注重典藉资料,可惜往往不屑亦做不到将自己“高深”的思想认识“拉低”,与“文化程度欠高”的先民在造字时“平俗”的原发思维衔接,而此种进入角色的衔接实在是大学问大智慧;草根型研究者懂得接地气,但擿埴冥行,他们的研究常常缺乏科学的学术理论有效支撑。这两种状况都容易导致一孔之见或舛讹之见的研究结果。
笔者学殖瘠茫,仍当悉力在研究中双管齐下,从一孔到多孔全方位地去见识汉字的庐山真容,挖掘这“活化石”里蕴含的丰富历史人文信息与美的构成元素,为中华汉字的正确传承略尽绵力。
嗟夫!字海无涯,青灯有味。勾稽爬梳,深探理窟。困心衡虑,亹亹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