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节约惯了,家什用品坏了不肯丢弃,总想修理一下再用。这也难怪,老字辈们都受过“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祖训,很看重“修补”两字。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一下子“阔绰”起来,舍得扔,不时换新的。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修理行业出现大幅萎缩。原来上海以修补闻名的“中央商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想找个修伞修鞋的摊点都成了难题,让节约惯了的老字辈一下子没了方向。于是每年一度的“3.5”学雷锋日,便成了小修小补的热闹节日,节俭的老字辈在这一天才能得其所愿。
去年七月,一家“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在我们这里开业了。挂牌当天我去转了转,嗨,服务项目有二十来项,还真不少。据说是街道听取了社情民意,办的一桩民心工程。回家后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老伴,老伴一听就说家里正好有两把伞坏了,要我立马拿去修一下。
修伞老师傅仔细看了伞后,为一把伞换了骨子,另一把伞换了柄,说:“换骨子2元,柄是旧柄,废物利用不收钱了。”回家跟老伴说:“到底是政府办的,体贴老百姓不宰客。”妻听我一说,便要我陪她去看看。逛了一圈,她驻足在裁缝铺前跟女铺主聊话。妻有很好的女红手艺,过去全家的衣服都是她缝制的,但自从那架缝纫机请出家门后就歇手了。几年前她为我买了条裤子,因不合适一直压在橱里,这回老伴问了改制的价格,觉得蛮便宜,就请店主替我改了。几天后我便穿上了它,闲置多年的全毛裤子一下子复活了,好像捡了大便宜一般。
以后我们便成了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常客,理发去那儿,磨剪刀菜刀去那儿,手表换电池去那儿,修鞋、修理电热器也去那儿……它为我家提供了便利,还帮我家解决燃眉之急。
上个月我家才安装半年的防盗门,忽然打不开锁了。情急之下去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请锁匠来帮忙,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问他付费多少,他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后摇头说:“举手之劳不用付费了。”感动得我怔了半晌。
那天家中又遇到烦心事,煤气灶不知怎的回了火,把不锈钢灶具都烧黑了,急忙又去那儿求助。大热的天,维修师傅招之即来,不仅帮我修好了灶具,还教了我好几招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不由得赞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便捷、亲民。
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以“服务品种齐全,收费价格公道,贴近居民生活”为特点,为居民做了大量实事,难怪它的人气越来越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