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富矿受穷
纳萨克镇位于格陵兰岛南端,背靠青山,两条峡湾在此交汇,一座座色彩艳丽的房子仿佛童话小屋。可惜,房子里的生活却不像童话中那么美好。
屠宰场老板亨宁·索诺鲁普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人没工作,很多家庭搬到其他城市”。过去5年,纳萨克人口减少大约10%。
就业机会减少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人们酗酒,有些人无所事事,像僵尸一样闲逛。”索诺鲁普说。
当地妇女苏珊·林也对纳萨克镇的日渐萧条颇有感触。前不久,她带领一群孩子冒着严寒到镇政府门前请愿,请求为改善教育条件拨款。她支持格陵兰岛开发矿藏,因为“政府需要钱”。
格陵兰岛是丹麦自治州,每年财政预算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丹麦补贴。如果可以开发利用岛上矿藏,经济状况将极大改观。
这里稀土资源丰富,还蕴藏有黄金、铁矿石、红宝石、铀、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澳大利亚“坦布里斯矿业公司”有意来格陵兰岛采矿,其首席地质学家格雷格·巴恩斯声称当地“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稀土矿藏”。他说,这里可能有全世界总储量一半的稀土资源,“最终可以跻身世界前十大稀土矿”。
想到这些矿产,格陵兰岛矿业部长延斯·埃里克基尔克高难掩激动心情:“感觉一直走在几十亿美元上却浑然不知,那(开矿)将是格陵兰岛一个重要时刻。”
就像阿拉斯加
美国阿拉斯加州西北端小城波因特霍普同样位于北极地区,也纠结于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走出困境。
阿拉斯加有美国“聚宝盆”之称,位于北部的普拉德霍湾油田是美国最大油田,但大陆架以外的石油开采一直是禁区。
经过漫长繁琐的法律程序,耗资45亿美元,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2012年获准在阿拉斯加大陆架以外海域勘探石油。美国地质学家估计,这里的可开采石油储量达270亿桶。
2012年夏天,波因特霍普居民代表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代表会面,商讨开采事宜。尽管担忧采油可能引发环境危机,当地居民代表仍持接受开采的意向,但要求获得全部信息,确保开采过程妥当安全。
当地居民帕特里克·乔布斯通期望,油田开采能为自己带来一份工作。他掌握清除有毒废物的技能,但曾经因酗酒和毒品犯罪而入狱。出狱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如今,他整天去慈善机构排队领免费救助餐。
波因特霍普市长史蒂夫·乌米图克说,像乔布斯通这样没钱养家糊口而去领救济的不只一个。他承认,就业是自己最头疼的事,引进一个雇主或许能让很多人受益。
忧虑环境破坏
乌米图克希望,开采海上油田能振兴当地经济。他也担心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牺牲掉当地人千百年来维持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北美最古老的长住居民,”乌米图克说,“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千年。”
波因特霍普居民长期以捕鱼和狩猎为生,习惯猎鲸吃鲸,80%食物自给自足。考古研究证明,当地的捕鲸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
玛丽·卡萨多斯的冰柜仿佛当地居民传统生活的缩影,储藏着鲸肉、鲸皮和鲸脂,还有其他几种鱼和一只北极熊熊掌。这是她们全家的越冬储备。
然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开采地点正好位于鲸的迁徙途中。一旦油田开采,鲸群将远离海岸迁徙,难以捕获。
乔布斯通支持开采海上油田,希望以此获得就业机会。但他清楚,即使采油不会改变鲸的迁徙路线,也会造成污染。他不敢想象吃不到干净鲸肉的生活。
波因特霍普人为采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担心时,格陵兰岛教师阿瓦尔拉克·奥尔森也为岛上取消采矿禁令忧愁。
她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得知取消禁令消息的那天,她难过得哭了。她发誓:“如果纳萨克开始开矿,我们就搬走,不只是搬离纳萨克,而是搬离格陵兰岛。”
牧羊场主人阿加特·德维姆也担心开矿破坏当地生态。“人们来格陵兰岛图的就是纯净,”他说,“这里是世界最后一个没有被污染的角落之一。”德维姆养着300头羊,夏季向游客出租牧场小屋。
开矿势必导致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因为当地没有足够技术工人填补因此产生的就业岗位。有人认为,这会带旺当地人气,新来的矿工们会在此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索诺鲁普憧憬着开矿带来的好处:“新学校、大医院、新港口、新公路……格陵兰岛将再次被注意到。”
反对者则不这么看。当地医院护士长伊瓦洛·伦德担心,外来人口会导致一夜情泛滥、性病增加、非婚生子等问题。像奥尔森一样,伦德决定一旦采矿开始就搬离格陵兰岛。她说:“看到这个镇被毁掉我会难过。它会变成一座矿城,我们再也过不了我们熟悉的生活。”
开采禁令取消
格陵兰岛讨论靠开矿促经济已有好几年时间,但从未像最近这样让人明确感觉到开矿可能成为现实。
南格陵兰市长约尔根·维弗尔·约翰森说:“我知道,有一些全球组织希望把北冰洋当成史前自然博物馆,但这里的人们需要一个好的生活水准,希望成为全球的一部分。”
2013年10月,格陵兰岛议会以15票赞成、14票反对通过一项新法案,取消了对岛上铀矿等核原料的开采禁令。澳大利亚企业“格陵兰岛矿产和能源公司”听到这个好消息也准备分一杯羹,在纳萨克市6公里外的克瓦讷湾采矿。
这家公司试图打消当地居民顾虑。公司营运经理伊布·劳尔森说:“加拿大和法国开采铀矿,如果他们能开采,格陵兰岛也能,我们会采取最高环保标准。”
站在一幢破败不堪、无人居住的几层高楼房前,劳尔森说,自己在纳萨克断断续续住了10年,“不管人们说什么,我都有社会良心,我的心属于这里”。他说:“我们需要恢复就业。不打破一些鸡蛋就做不成煎蛋卷,因为这个地区将发生一场工业革命。” 欧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