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友情提示” 开健康讲座
普陀区梅岭园小区是老式公房,这两天,小区居民陆续收到了居委会印制发放的“友情提示”小卡片,今年特意加上了本报提出的“少放烟花爆竹、健康文明过年”倡议,居民们看到都叫好。
徐汇区武康小区地处中心城区,大部分居民们前几年就开始响应“禁放令”。为了过一个绿色环保的新年,居委会设想张贴一棵“愿望树”,请居民们写下新春祝愿,畅想美好未来。而“少放烟花爆竹”的这项倡议也将被张贴上去,征集居民签名。
长宁区虹储小区作为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住宅小区,已经连续十几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小区,小区里20多块宣传栏里张贴着《绿色小区居民环保公约》。今年,大部分居民响应新民晚报号召,承诺少放鞭炮,将环保进行到底。
浦东金谊河畔小区属于商品房高层住宅小区,除了黑板报、宣传栏、电子屏这“老三样”宣传道具外,网络上的业主论坛也成了大家畅所欲言的好地方,已有热心业主在论坛上发起关于放鞭炮的讨论。
办文体活动 扬新式民俗
放鞭炮是我国传统习俗,想要舍弃有一定难度,但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街道、社区主动倡导以其他健康、文明的活动来替代放烟花爆竹。黄浦区老西门社区(街道)作为上海的发祥地之一,曾诞生四大书院,人文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明显。社区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夕组织老西门春联大会,至今已举办了九届,共征集到春联23000多对,每年都写出令人赞叹的好春联。这种庆祝方式既环保,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在著名的历史优秀建筑龙门村里,居民们每年都要在弄堂口举办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并将春联张贴到家门口,营造出浓浓的年味。
黄浦区承兴小区的“弄堂运动会”让这里成为上海闻名的健身弄。踢毽子、跳绳子等儿时游戏的回归,快乐运动的理念让大家越玩越有劲。居民们认为,弄堂运动会营造起全民健身氛围后,让大家走出了狭窄的空间,从相互疏离成为相近相亲的大家庭成员。
小区办“春晚” 居委有“团拜”
静安区愚谷村是老式砖木结构的旧里弄,没有中心广场,住宅挨得很近,如果燃放烟花爆竹,必然存在安全隐患。小区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在大拱门上挂上大红灯笼,营造节日氛围。愚谷村小区共有2000多户人家,5000多位居民,其中35%是老年人,为了不影响老年人休息,居民们春节期间很少放鞭炮,取而代之的庆祝方式是自办的“春晚”和“元宵晚会”。军鼓队、舞蹈队、小组唱、大合唱、笛子队等各支队伍每年送出“拿手节目”,舞台上“一决高下”,汇报演出其乐融融。
和愚谷村“春晚”类似的,是普陀区子长小区每年的文娱汇报演出,今年,小区将把往年的节目全部纳入“子长邻里节”的活动中来。“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和谐共处,互帮互助,这种温暖和关爱营造出小区里独特的‘年味’。”子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直海英说。
康平小区的传统,则是大年初一的“新春团拜会”。居委会活动室在节前就已布置妥当,挂上灯笼。每年的初一早晨,居民们带着新春的祝福,聚集活动室内,拉拉家常,聊聊工作,联络感情。团拜会延续了10年,已成了康平小区居民每年农历春节最大的期待。 本报记者 左妍 钱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