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化疗先恶心 “反安慰剂”作怪
黄流清
  临床上,约60%的癌症病人在化疗前就会感到恶心,这是“反安慰剂”效应在作怪。当病人被告知药物有许许多多副作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和强度将大大增加,这种心理作用无疑需要避免。

  大家可能对安慰剂效应有些熟悉,说的是给疼痛病人一种药物(并非真正对症药物,如生理盐水),告诉他这是治病的特效药,结果真能有效减轻病痛,有数据显示,有效率竟达30%-50%,可见,这种心理作用对病人是有利的。但是,还有一种对应的心理现象叫“反安慰剂”效应:同样给疼痛病人一种药物(仍为生理盐水),告诉他此药虽有效但有严重的副作用,结果真的发生了“副作用”,发生率也高达30%-50%。

  心理反应往往与个体性格有关。不同个人有不同的性格,性格没有优劣,社会不同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个体。一些疾病与性格有关,如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考虑问题过于周全的人容易患焦虑症、失眠症。这种性格往往不敢轻易服药,在服药前比其他人更关注药物安全性,他们会仔细阅读说明书。由于现代医疗法律要求病人享有充分知情权,药物说明书必须注明曾发生过的任何副作用(尽管罕见或轻微),以保护病人的权利,这样,药物说明书上就出现了副作用远远多于适应症的现象。对于有仔细阅读说明书习惯的焦虑症病人来说,相当于告诉他们这是“毒药”,“反安慰剂”效应几乎不可避免,还导致他们对说明书“没有副作用”的中草药的偏好。

  实际上,医生在做出诊断、处方药物时,若有超适应症用药、有严重副作用可能、有禁忌问题或重要主要事项都会告知病人,他们更担心说明书不注明副作用的药物。焦虑症病人则不宜细看说明书,尤其副作用部分,避免造成对药物不信任、发生“反安慰剂”效应,干扰正常治疗。

  黄流清(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博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契而不舍 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调查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阅读/连载
未化疗先恶心 “反安慰剂”作怪
痛风患者少喝饮料多喝水
“4D”定位癌肿精准快速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静脉曲张
纸巾包裹脱落牙 成功再植无望
新民晚报B04未化疗先恶心 “反安慰剂”作怪 2014-02-10 2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