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首都北京的一处社区托管中心做义工,一做便十年。是什么样精神支柱使得这位名叫娜塔莎的德国女士如此孜孜不倦任劳任怨,是我内心一直想追寻的答案。
镜头中的娜塔莎临近中年,依旧温婉大方风采华丽。这位出生德国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年前随丈夫到中国工作生活后,十年如一日,选择做社区义工,寻找心灵的抚慰,同时也给社区精神病托管中心的病人带来了无限快乐。在德国时她经常到社区做义工,往往选择比较艰苦的活计勇挑重担。她讲,这是一种历练和精神生活释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她到北京后,便开始寻找能够施展才华的社区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她家租住的公寓附近,找到了现在这家社区托管中心。
于是,娜塔莎开始了她的长远计划,面对这群罹患精神疾病的青中年男女,她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早日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光有热心绝对是不够的。娜塔莎与托管主任商议,是否建立一个面包房。说干就干,她从德国带来了适合外国人口味的面包配方,添置了烤箱等一切必备用具,手把手教患者怎么做,经过开始的失败,她没有失去耐心,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面包让国内外人士试尝口味后,获得一致好评。
镜头中欢愉的患者,在娜塔莎的带领下向幸福出发。每周五她就开车按订单挨家送面包,订单不断增加,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甚至到万国公寓楼下设摊,让患者推销面包,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一批人终于在各项测试指标全部合格后回归社会,在外租住公寓,白天在面包房工作,晚上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对这一切,那些曾经被托管的人,有收入有能力有自己的生活,祥和一片,深情鞠躬表现的是一份亲情。
日子过得平常,忘记过去,憧憬明天。他们在上班的面包师制服里的白影中,还留得住浅浅的尊严,简陋的得意中夹杂着淡淡的愉悦,几个回归的知己已成了生命里的不可或缺。这就是中文国际频道中的经典,“外国人在中国”一篇《面包熟了》的真实镜头,人们一下感受到心灵是那样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