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很多老人认为小辈的孝顺包含结婚生子,这是中国文化很主流的价值观,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如今的年轻人,在恋爱结婚这件事情上,不愿意“凑合”,而是坚持宁缺毋滥,也是一种价值呈现。很难说谁的想法对,谁的想法不对。只是,全家团聚的日子里,面对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要怎样应对才不会让彼此感到“很受伤”?
【事件回放】
春节期间,中国内地某知名婚恋网站在多家电视台投放一则相亲广告,因其情节存在“逼婚”嫌疑而引发争议。这则广告以“因为爱,不等待”为主题,年轻的姑娘在面对年迈的外婆时,外婆总在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结婚了吧?”几次问询后,姑娘痛下决心表示“我不能再慢慢挑了”,选择注册婚恋网站求助。广告的最后一幕,外婆插着鼻管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姑娘则身披白纱,和一位连脸都看不清的男士走到病床前,含着泪说:“外婆,我结婚啦!”有网友认为,把老人的心愿极端化表现,把婚姻的目的完全简化为“给家人交代”,实在让人反感,而慈祥的外婆形象变身为“逼婚狂魔”,更是让人“瘆得慌”。
(来源:中新网)
每个人都难免陷入自我参照效应
每个人在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通常会沿用自己的价值进行评判,换句话说就是用比较以自我的价值为核心。社会心理学称这个现象为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这个效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我们就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我们也容易把自己看成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
了解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就不难理解在家庭中,几乎每个成员都会希望家人围绕着自己的价值衡量一切。因为和家人之间是亲密关系,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亲密关系意味着合二为一,爱人之间应该是合二为一的,亲子之间必须是高度一致的,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即使爱人之间其实永远有着巨大的价值不同。
要怎么去克服这样的自居现象,怎么去面对彼此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廖丽娟说,在家庭中,成员之间往往会磨合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边界。这种边界,在夫妻之间比较容易形成,因为彼此是平等的成年人,而且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时候,都已经是成年人,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如果无法形成比较好的价值边界,一般也就不太会组合成家庭了。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长辈和晚辈之间,就比较难形成较好的边界感。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流动的,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是父母来主宰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与孩子慢慢地发展出成年人之间的不同价值,为了相处更和谐会产生一定的边界感。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通常是会比较固着和滞后的,因为他们的价值从他们的青年时候就相对稳定了,他们通常会较慢反应出孩子的变化,也比较难把孩子的价值当做平等的成年人之间的价值来尊重。廖丽娟在咨询中发现的一个典型的现象,也许可以说明人们的这种状态,“不少父母在听到同事、朋友的孩子很晚结婚、不结婚或者结婚后不生孩子的事情时,能够表示接纳理解,但是,很难接纳自己的孩子这样做。”
设定边界感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一个家庭中,有着不同价值观的两代、三代人,在遇到分歧的时候如何和谐相处?廖丽娟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加强沟通,对彼此多一些了解。“我接触过许多年轻人,他们不赞同父母的观点和做法,然后,对父母关闭了信息渠道,因为他们认定父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很少有人真的会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的分享,来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和理解对方。”
设定边界感是家庭成员之间非常重要的事情。廖丽娟建议说:“如果对于某些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也清楚自己要怎么做,比如,暂时不想结婚或者生孩子,那么,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形成谈论这个话题比较仪式化的沟通模式。当父母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告诉他们,现在我不想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我已经表达过而且表达得很清楚了。或者保持沉默、转移话题。”
也许你会说:“这样做行不通。”廖丽娟也接到过这样的反馈,她发现,“行不通”的原因,往往是年轻人在回应父母时带了太多的情绪。“其实只要简单地平和地用相对固定的语言来回答就好。父母每次提起,我们都平和地不带情绪地回应,相信很快就能形成大家都比较自如的边界感。”
被“逼婚”很愤怒?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春节期间的这则“外婆逼婚”广告,点燃了许多网友的不满情绪。从微博的评论看,有很多表达不满的网友,正是在生活中遭遇“逼婚”的年轻人,为什么当遭遇到“逼婚”会让年轻人们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呢?
对此,廖丽娟分析说:“很多年轻人在是否结婚、生孩子的问题上,本身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和焦虑,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想清楚要怎么办,或者有些人已经努力了,但是受到了挫折。我曾接触到一个女孩子,年龄并不大,刚开始走进咨询室的时候,一直控诉父母怎么逼自己,怎么说难听的话,在她的描述里,我似乎都能感觉到一种仇恨的情绪。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女孩子愤怒的对象似乎不是父母,而是内心的自己。具体的说,就是女孩子在不断相亲的过程中,只要是男生没有主动联系自己,就会产生严重的受挫感,对自己产生魅力不够等负面评价,这些消极的归因会折磨她很长时间,自尊也受到挺大的挫伤。面对这样的挫伤,有的人会向内,郁郁寡欢,有的人会向外,对亲人的逼婚行为极度愤怒。”
所以说,面对长辈的“逼婚”,如果你会有强烈的情绪,也许可以问问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是否有很多累积的情绪需要处理。自己一个人静下来整理情绪、找朋友倾诉梳理情绪,或者找专业人士,都是可行的方案。当情绪有了比较好的处理渠道,再去面对价值和言行之间的冲突,虽然依然可能有不舒服的感觉,或者委屈、不愉快等情绪,但这些情绪不会带来太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