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所有人,都在关心那架飞机。一有时间,就刷微信、看电视、读报纸……总之,尽一切可能,获取更多信息,哪怕只是细节。239条生命啊,能不牵动人心吗?
微信上,不时看到些慷慨激昂的评论,也有不少唏嘘感叹的文字,有的写得不错,但强行要求转,甚至称不转发,即是“冷血”、“缺乏同情心”,那,就有些过了。不转发,不代表不关注;不发声,不说明感情冷漠,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式,就像你有写的自由,我也有不看的自由。
马航失联,不知为何,又有不少人开始指责记者。说什么“痛苦不是新闻”、“即使记不住新闻伦理,也应记得做人准则”云云……“痛苦不是新闻”,那么难道只有幸福,才算是新闻吗?伪命题。采访者、被采访者,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的分内事,作为旁观者,议论是你的自由,但一张口就批评媒体,指责那些奔波一线,努力想为大众带回更多信息、揭开更多真相的记者,实在没多大道理。
我并不是说,大家正是靠这些记者获得了事件的最新信息,就没有资格再指出问题、批评记者。这本身是两个概念。但显然,很多人习惯了坐而论道,习惯了站在高处挑别人的错儿。目前记者因此事被指责的行为中,最大的一条罪过就是“家属在哭记者在拍”、还有“记者帮家属出主意,要向马航讨说法”等等,还有人称“有记者(还是某中央级的)竟然在镜头前笑了”。除此之外,还没见哪位记者,做出了触犯了底线、让人不赦的“罪行”。事实上,大部分的记者,不过是在尽心尽职,做自己的工作而已。
而那些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只要觉得记者没按照他们心中所想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责难就开始了。可是你又没在现场,不知道记者面对的究竟是何场景,又怎么知道他(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外,你也不是家属,怎知道家属当时的内心,怎么确定他们就不需要通过媒体表达诉求?
微博也好,微信也罢,加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沟通,一要就事论事,二要避免主观,三要注意方式。最拙劣的沟通,永远像是上战场杀敌,咄咄逼人。就像那些强行求转发、动辄指责记者的,无非都是想在言语上占尽先机,并将自己的主观强加于人,但这世道,谁又会买账呢?不屑与你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