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一带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祭扫祖宗之外,还会拎上芽麦塌饼到亲戚家走动,叙旧说家常,有点五柳先生“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的风骨。说起妥帖人情的芽麦塌饼,小麦和米粉,两种作物,一处相思,在江南成了百年之好。
做芽麦塌饼极为磨蹭。上年的冬天,就要备好麦芽粉。麦子浸泡一夜,保持湿度和温度,几天后能孵出一厘米长的芽,晒干,再磨粉备用。清明时节,鼠曲草支棱起老鼠耳朵似的叶片,花蕾还没张开小拳头,从叶片里能扯出棉絮一样的白毛,就是它的俗名棉线头草的由来。采回棉线头草,经石灰水焯过,去掉苦味,颜色成碧绿,可做塌饼。
做芽麦塌饼,主心骨是米粉。先用敞口的圆木盘,将米粉(糯米和粳米大概8:2)和焯过剁碎的棉线头草一起揉成粉团,让芽麦塌饼耐得起搓揉和蒸焊,吃口香,韧结结。诗人冯至写过《鼠曲草》之诗: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揉好的粉团成淡绿色,揪揪散,隔水蒸三分钟,晾凉后,再一点点掺入麦芽粉。因为麦芽粉遇到高温容易流失营养,所以不能同时一起揉。加麦芽粉是做芽麦塌饼的关键,掺多了塌得没形,掺少了又容易发硬塌不起来,需要熟练的老手来掌握尺度。揉好后揪成一个个粉剂子,包上豆沙,摁摁扁,扑上白芝麻,芽麦塌饼就做好了。稻草生火,锅里放菜籽油,将塌饼一只只贴着锅底慢慢焊,随着吱吱的叫声,香味来了。塌饼要焊到两面黄,稍微结壳,铲起来有拉丝,就可以出锅了。
芽麦塌饼的甜味是靠麦芽糖带出的,味道清甜活泼,咬起来软糯却不黏嘴,特别是放凉后,乌绿油亮,格外的稠粘好吃。清明也被称为寒食节,曾经的从前,人们要禁烟火三天,吃冷食。芽麦塌饼作为寒食点心,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