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并通报一批媒体采编人员及假记者、假媒体新闻敲诈典型案例,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新闻敲诈蔓延的势头,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秩序。
严厉打击采编人员敲诈
去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处了《购物导报》等一批新闻敲诈案件。从去年到今年,总局再度重拳出击,又连续查办了《中国特产报》等媒体机构新闻敲诈的案例。
在《中国特产报》及其记者违法案件中,该报社记者刘会丽、郭焕璋、杨飞多次到宁夏永宁县、灵武市等地采访,以当地涉嫌存在的违规问题相要挟,违法从事经营活动并收取22万元的宣传费。自2010年5月以来,该报记者王铭泽在陕西省咸阳市等地多次利用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数额巨大。
经查实,中国特产报社内部管理极其混乱,社领导班子主要由退休或者内退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人均来自同一家庭,未能履行对新闻采编活动和新闻记者的管理职责,对部分采编人员不发工资让其自谋生计,还要求这些人每人每年上缴20余万元费用,其中仅王铭泽一人就上缴50余万元。
目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吊销《中国特产报》报纸出版许可证;吊销涉案记者的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记录;注销该报社其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
坚决打击假记者假媒体
今年1月至3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部署开展了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基层单位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查处的多起假记者、假媒体新闻敲诈案件,其中有一部分案件非常典型,如山西忻州真假记者联手敲诈勒索案中的真记者替假记者去收钱;陕西西安“1·15”假记者敲诈勒索案中假记者既合伙敲诈基层单位,又在同伙被抓后诈骗同伙家属;山东青岛“11·25”非法经营报刊案,涉及28种非法报刊,销售非法报刊达1100万份,销往28个省区市。
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限期挂牌督办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规新闻单位,撤销一批违规记者站,吊销一批违规记者的新闻记者证,并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形成震慑效应。
打击“三假”方面,全国“扫黄打非”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发动群众举报、大力收缴非法报刊、加强案件查办工作、坚决查处非法网络媒体、打击内外勾联行为,同时追究责任,对发现“三假”问题隐瞒不报的,对严重“三假”案件查办不力的,对明知是“三假”仍然允许采访和支付资金的,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