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琪表示,国际战略咨询公司为了提供最先进的管理咨询,对知识管理也非常重视,以罗兰贝格为例,1999年公司花了3亿德国马克(约15亿人民币)对罗兰贝格已有的资源、案例等做了全面的分类和管理,把所有人的经验汇集到一起为未来公司的发展做好准备,而据他所知国内的战略咨询公司很少有做知识管理的。
另外,吴琪告诉记者,公司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要看能不能招到一流的人才。目前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他听说过,有的国内咨询公司底薪一个月几千元,然后卖项目分提成。而在一线的国际战略咨询公司里,年薪30万到百万级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余进表示,高端的战略咨询公司对客户的保密高度严格,虽然政府可能没有那么敏感,但是他们还是遵循了从一而终的保密原则,这一点也深得客户信赖。
余进举例,曾经有一位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找了一家没有遵从保密协议的战略咨询公司做了一个五年规划,结果这份规划还没实施,就从一个企业的规划变成了一百个企业的规划,直接导致这个行业的产能过剩。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所有人做,量体裁衣的战略才是适合企业的战略。”余进说。
而在地方政府引入“洋智囊”的过程中,除了建言献策外,地方政府也很看重这些智囊背后的项目和投资。按照余进的话说,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可以落实到更实的事情。
2014年1月9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会见了美国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一行,并表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我们的改革需要智慧尤其是世界智慧。实际上,麦肯锡和上海市政府的合作已经持续了10多年。
余进表示,麦肯锡和上海市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对上海市南京路的改造。10年前的南京路并不是上海市想显现出的高端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形象已经破落。麦肯锡对南京路重新做了定位和规划,将其规划成为世界一流名品都愿意来的商业一条街,然后再利用麦肯锡在全球的客户资源将他们吸引到南京路上,完成了“筑巢引凤”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是一个‘match maker’(配对者)的工作,用我们的资源为客户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余进说。
也是从南京路开始,上海市各区开始和麦肯锡合作,寻求自身的发展机遇。
洋智囊参与过哪些政府决策?
卫生部医改方案、上海市南京路改造、商务部服务外包白皮书……
在可以公开的范围内,“洋智囊”们为中国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做出过哪些决策?有怎样的效果?
除上文提到的麦肯锡承担的“四川省‘十二五’推进新型工业化研究”课题和上海市南京路改造项目外,2004年,麦肯锡还曾经为中国卫生部提交过一份医改方案,该方案是中国卫生部当年“八大医改方案”中唯一一家利用外脑提供的改革方案。
麦肯锡也曾帮助商务部进行服务外包白皮书的撰写工作,帮助商务部分析,在流通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去向何方。
埃森哲参与中国改革的一个例子是,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愿景、各级城市的发展蓝图和目前的环境资源挑战,2013年埃森哲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资源经济”中国城市指数报告,供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者参考。
通过真实数据和专家组分析,上述报告显示,中国的超级大都市容量难以无限扩张,而中等规模城市(目前人口约100万至300万、人均GDP5万至7万元)应当成为城镇化的重点,因为它们历史包袱较轻、经济增长潜力大,只要获得适合的发展能力,就可以率先实现“新资源经济”——经济发展动力与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问题“脱钩”。
具体到和中国企业长期合作的案例,麦肯锡有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和中国平安的例子。
10多年前,麦肯锡参与了联想的国际化战略。联想是继续发展PC行业做到国内领先,还是通过收购兼并国际品牌做到国际一流?麦肯锡的规划直接导致了联想收购IBM和NEC的PC业务。在收购完成后,麦肯锡对联想如何进行公司整合继续做了全面的工作,甚至把麦肯锡的高管派驻到联想以帮助其实现国际化战略。
波士顿咨询也为中国的政府和企业提供了许多建议。黄河告诉记者,波士顿咨询曾经帮助某部委做了关于消费金融是比较好的刺激金融的手段的调研,结合国外消费信贷的经验,努力改变中产阶层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差距。近些年来,国家批复了几家公司试点,比如北京银行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中银信贷等。更为重要的是银行通过信用卡等,大大增加了非房贷类的消费信贷。
另外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波士顿咨询在中国银行上市前为其做的战略咨询服务。当时,波士顿咨询为中国银行做了上千页的报告,没有放过任何一点问题,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建议。黄河说,精华的内容简单来说是两点:第一做国内,第二做零售。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银行是中资银行中“出海”最早、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型银行。回顾2003年、2004年的中国银行,有10%以上的资产在海外业务,并且希望继续扩张海外业务,但波士顿咨询认为,如果继续这样的发展路径就会错过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要充分重视国内、重视零售”是10年前波士顿咨询为中国银行提供的建议。据悉,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也接受并赞同了这个建议。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行”)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随后,中行确定“立足本土”的经营战略,新增人民币贷款逐渐跃居大行首位。中行行长陈四清曾表示,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10年的大背景下,至少在2009—2012年,中行将继续做大规模,做大人民币业务。肖钢当时亦称,今后中行将逐步降低海外资产比重,但会将这一比例保持在20%以上。
中国客户最需要什么?
从短期业务难题升级为长远规划、产业链布局
李纲表示,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客户对于咨询服务的需求,也从希望迅速解决企业短期的业务难题,升级到谋求长远规划与产业价值链布局,例如注重全球化企业的管理能力、长期人才战略与组织架构、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商业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