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条路的变化,弄内汇文苑小区居民、71岁的施鸿园老人喜不自胜:“搬到这里10年,这条路一直没人管,坑坑洼洼,垃圾遍地,粪便横流。这次终于改造得这么好,安全多了,大家相当开心!”
“三个和尚没水喝”,街坊道路“三不管”
武东路20弄是一条街坊道路,长不过200米,宽约七八米,可以通车。靠近弄口是汇文苑小区,往里有一家海达公司,最里面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边门。街坊道路不属于市政道路,没有路名,但又不同于一般弄堂和小区道路,路幅比较宽,可以通行车辆,历来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五角场街道副主任汪文斐说,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但对街坊道路来说,“两个和尚”就“没水喝”了——只要这条沿路有两个以上单位(小区),就谁都不管。
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者,多年来,武东路20弄一直是居民投诉的焦点:围墙摇摇欲坠,地面不平,时有老人摔跤;车辆乱停乱驶,时常发生碰擦、纠纷;里面的空地成为一些夜排档摊主堆物的地方,脏乱不堪;甚至还有人晚上把这里当做露天公厕,随地大小便,居民出门都要捂着鼻子!居民反映强烈了,街道就去整治一下,清理一下垃圾、乱堆物,但是过不了多久又是老样子。
街道也曾与沿路三家单位联系,请他们共同整治、管理这条道路。但是汇文苑业委会表示,这条路不是我们一家用,业主不同意出这笔钱;海达公司说,企业不景气,靠出租厂房维持,而租用厂房的某创业园区作为“房客”,更不愿掏钱修路;肺科医院则表示,这个边门基本上不用的,平时员工、病人都是走政民路正门。
跟三家单位都有关的道路,却成了“三不管”道路。按照有关法规,街坊道路是“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理论上不应该是城市管理的盲区,但实际上却成了盲区。如果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政府“买单”,也不现实。
抓住时机全面整治得“三赢”
有时候,矛盾的解决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近年来,肺科医院发展很快,院内车位常常满员,不少就医者的车辆为了等候进医院堵在政民路,造成交通堵塞。于是,院方想到了边上的武东路20弄。
“这条路的使用价值提高了,这是一个彻底改造的机会。”汪文斐说。于是,五角场街道抓住时机,为三方搭建平台,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政科长马祥飞一趟趟跑武东路20弄,听取各方意见,仅协调会就开了有10来次,肺科医院、海达公司、武东路居委、汇文苑业委会、物业等都派代表参加。最终,三方达成一致意见:同意改造道路,保障安全;肺科医院承担主要改造经费,并对道路的管理设计提出方案;街道通过“大联动”平台为道路整改提供协助。
经过确定方案、前期筹备,今年1月,全面改造开始了。地面用钢筋混凝土铺设,平整结实;围墙重新修建;新装了十几盏路灯和监控探头,晚上居民不再摸黑出入。弄内画好了停车位,弄口设立门岗,装上道闸,医院员工和居民的车辆刷卡进入,医院车位满员时,社会车辆也可以引到这里来。
武东路20弄整治可谓“三赢”。肺科医院有关负责人说,医院一下子多出了60多个车位,解决了停车难,政民路也不会堵了。对街道来说,解决了长期困扰的街坊道路管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成果,因为无处堆物,附近夜排档也减少了。对老百姓来说,环境不再脏乱,住得安全,心情舒畅了!在采访中,几位居民都要记者代他们向街道、居委、肺科医院表示感谢。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