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三十年前写青联时用过的文章标题,所不同的是,当年是为了抒发青春的激情,而如今,则是致“青春”了。
那是1983年10月,我当选市青联委员,参加了上海市第五届青年联合会代表大会。我分在社科和新闻出版界小组,小组召集人是陈燮君,当时他担任社科院情报所哲学室副主任。同组的委员有:解放日报董强,文汇报周园(已出国定居),上海人民出版社郑西海,书画出版社吴建贤,教育出版社许志刚,上海电视台的陈燕华、张黎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陈勇(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孙),印刷技术研究所的雍华,社科界除陈燮君外,还有经济所陈宏坤,历史所苑晔,法学所董立坤。当年大家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会议开得朝气蓬勃。印象尤深的是会议的民主气氛。当时主席团下发了五届青联常委的推荐名单,我们组的陈燮君名列其中。而我们觉得新闻出版界的地位很重要,没有一个常委是不合适的,于是我们就联名推荐组里的老大哥吴建贤为常委候选人。最后,主席团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吴建贤顺利当选,从此,我们都开玩笑地称他为“吴常委”。
那时青联委员人数不多,代表性强。休会期间,彼此联系密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就在会后不久,电视台的张黎华腿部骨折,在家休养。我们闻讯集体前去探望。探望中,陈宏坤显得特别殷勤。事后,就传出了两人谈恋爱的消息,我们都为他们感到高兴。后来,青联为他们在社科院礼堂举办了隆重的婚礼,由青联的万学远主席为他们证婚,仪式结束后,大家尽情地跳舞歌唱,气氛极为热烈。
那时我们常举行家庭聚会和各种联欢活动。记得有一年在市政协聚会,饭后联欢的形式是击鼓传花。在某一轮中,我正好也传到了“花”,主持人要我说出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两句话,我一紧张只回答出“沉鱼落雁之容”,而“闭月羞花之貌”怎么也想不起来,结果被“罚”唱了一首《祝酒歌》。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但青联时期结下的友谊却一直保持至今。燮君后来职务不断提升,但他始终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本色,无论何时,他总是把最好的稿子交给我发表。郑西海兄是我们四卷《夜光杯文粹》的责任编辑,如今还有三卷在编;董强兄和我常有业务交流,彼此有很多共同话题。还有剪纸大师王子淦的高徒奚小琴,她的剪纸作品常在《夜光杯》上发表。我们的老主席万学远同志,退下来后笔耕不辍,常惠赐短稿,还给我寄来他在外国专家局的回忆录《引智十年》。
我先后当了三届青联委员,我永远不会忘记,是青联给了我青春活力,让我结识了那么多杰出的青年朋友。我曾经集古人的两句诗赠给一位退下来的好朋友并以此共勉:别后莫相忘(曹植),交情老更亲(杜甫)。后来一位老领导对我说,友谊是不会老的。是的,每当想起青联的朋友时,我深深感到:青春永在,友谊不老。
十日谈
我与青联
大凡从青联走出去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会时常把青联挂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