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愿随所爱到天涯
胡晓军
  胡晓军

  我与白先勇只一面之缘。那一面,他是为推广昆剧《玉簪记》前来上海,而我是为评论这台戏,前去拜访。

  《玉簪记》是白先勇推出的第二种昆剧演出。那第一种,自然是他最爱的《牡丹亭》了。一本《牡丹亭》,一对小伶工,居然有大满座、好口彩,根本缘由,不消问是他的名,更可料是他的愿。我料《牡丹亭》之于白先勇的意义,恐早已溢过了爱而成了怨、成了缘、成了愿,与他整个儿的人生体验,尤其是记忆与趣味融为了一体。换言之,白先勇与杜丽娘已合二为一,先是“姹紫嫣红”,再是“断井颓垣”,最终是“奴家三年前为你一梦而亡,今日则为与你圆梦而生”,亲历了生而死、死又生的大轮回。《牡丹亭》公演于2004年,距他作《游园惊梦》整整过去了三十八载。杜丽娘还魂只用了三年,白先勇还愿则花去了近十三倍的时间。

  那天去时,剧组正在装台,将于当晚首演。为祝演出成功,我特意填了阕《定风波》送去。既为定风波,自然写的“追舟”。那夜女贞观中,书生潘必正听得道姑陈妙常奏琴,近前试探,是为“琴挑”。不料此情被观主所察,遂催促潘必正登舟赴试。妙常闻讯已迟,急切赶至江边,央求渔夫奋桨追及,二人舟头相拥,依恋不舍。

  瑟瑟秋风吹荻花,声声泪颤唤船家。难是与君缘已尽?争忍,观房夜静月无瑕。  烟水半江分不断,情款,舟头扶得玉簪斜。此去应知潮有信,休问,愿随所爱到天涯。

  白先勇一边看,一边点头,说小小一阕词,居然情景全有,仿佛秋江扁舟就在眼前;而且声容并茂,好似亲见二人言语神态。这对《玉簪记》是最好的礼物、绝佳的兆头。说罢笑呵呵地叠起,连声称谢。

  关于《玉簪记》的话题,仿佛那叶扁舟,很快荡了开去。白先勇叹道,如今身体渐渐差了,来大陆的次数恐怕会少了。上海是好地方,不断有新东西出来、到处有新东西出来,却始终没少了旧的东西、到处能感到旧的东西。上海人精致、细腻、考究,能将新的旧的摆得稳妥,既新异又漂亮,实在让人着迷。但他话锋一转,说就这几年来,上海好像变粗糙了,至少没那么精致了。我问何以见得?他摇摇头,说不清楚,不过心里感觉就是这样。

  我立刻想起钱夫人总嫌台北的丝绸粗糙、花雕割喉,哪及得上大陆货的柔熟和醇厚。眼前的白先勇,也由杜丽娘慢慢地化作了钱夫人。三十八年前钱夫人在台北窦公馆失了声,三十八年后白先勇则开了嗓,上次唱的游园惊梦,这回要唱琴挑追舟,而且必是在大陆、只有在大陆。看来他自称“昆曲义工”,过于谦退了些。至于上海的变化,我有同感,更有痛感。最明显的,比如有好些个淡雅洁净的所在,如今艳俗脏乱不堪;更要命的,好像怎么去整理、去清洗,都难以恢复如初,都不会称心满意。其实缘由,根本不在眼中,而在心里。人心本是粗糙的,好容易用文化填涂得光洁些了,却又被贪欲蹭得斑斑驳驳、被浮躁蚀得坑坑洼洼,很快重回本相。有个台湾电影,叫做《饮食男女》,男主角是退休名厨老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得再细也没多大意思。”那么多年过去,我想白先勇很可能会觉得,过去是台北粗而上海细,现在却是台北细而上海粗了。我就体验过一家台北的牛肉面馆,在上海开店五年来手艺越来越粗、价钱却越来越贵的过程。又想,若是上海的面馆去了台北,五年后会如何?

  我还谈到了他笔下的另两个女性。一个是尹雪艳。其实她不是一个女人,而是白先勇印象里的上海。尹雪艳总也不老,而那些追逐她的男人和羡慕她的女人,一个个老了或死了。天下哪有人不会老,除非永不见到。如今居然见到了,感觉又如何?另一个是玉卿嫂。其实她不仅是个女人,更是白先勇心目中的传统。传统拯救和养育了现代,却即将被现代所抛弃。天下哪有不连着传统的现代,除非同归于尽。如今幸未到此一步,该做些什么?

  当晚坐在剧场,眼中烂熟的是《玉簪记》,心里生疏的还是白先勇。我总觉得杜丽娘也好、钱夫人也罢,只是他心愿的依托。而他达成心愿的能量,又来自何处?思来想去,或许是林语堂的那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人的左右半脑,恰如世界的东西半球,本是无所谓高低、不存在优劣的。但两者的差别又极大,某一瞬念某一作为,左脑胜过右脑或右脑胜过左脑,十分常见;某一时段某一领域,西球压倒东球或东球压倒西球,绝非稀罕。奇怪的是,人们对脑中两个半球孰高孰低从不经意,却始终为世上两个半球孰优孰劣而争执、而对抗、而残杀。说到底,人们从未将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当作自己的脑袋来善待。

  台上演到《追舟》,小旦跳上了小生的船头,身儿随波微微摇晃。她做到了。是的,毕竟有极少的人做到了,像林语堂,像白先勇。左右半脑的融合,靠的是无意识胼胝体;而东西半球的对等,靠的是有自觉的博爱心。胼胝体人皆有之,博爱心却未必了。不过一旦拥有,即使行到天涯海角,都在世界的中央。林语堂晚年皈依基督,白先勇晚年信奉佛教,概是两者教义,均与博爱心相通的缘故。正是——

  无奈当年事,天涯为谪仙。离情谁得似,孤影自堪怜。笔底生千里,书中延万年。归心已解语,凭曲道因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倒计时09天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愿随所爱到天涯
看山
当年草棚屋
一家之言《名琴谱》(上卷)
墨竹(中国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愿随所爱到天涯 2014-06-03 2 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