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缝补铺、设闲话吧、建绿园队……上周三下午,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凉一居民活动室里,公益缝补铺的十多名居民正在讨论为小区里老人服务的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达成共识,为小区里的困难人员和独居老人,每人编织一套绒线围脖、手套和围巾,待今年冬天来临时,送给他们。
“侬看看这个花样如何?”“不错、不错,侬好教教我伐?”达成共识后,缝补铺的成员交流起各自的编织经验,他们都说要编织出最好看的花样,献上自己的爱心。公益缝补铺的邢扣芝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每周一、三下午都会举行,除了编织以外,成员们还为小区有需要的居民免费补衣裤、床上用品等。
去年,凉城新村街道凉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巧妹在对小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居民都想为小区建设出点力。曾经在黑龙江插过队的徐巧妹在一次“插兄插妹”的聚会上说起这件事,大家纷纷为徐巧妹出点子。于是,一个“居民互助自治合作社”应运而生了。
徐巧妹告诉记者,过去小区事物很少有居民参加,居民有热情却无平台,相互之间也缺少交流。成立“居民互助自治合作社”后,居民有了交流平台,小区事居民自己酝酿、交流和决定,现在抱怨声少了,牢骚也没人发了。年初合作社成立时才30多位居民,现在有近100位居民,自治小组也“扩容”到了5个:绿化养护、缝纫编结、远程教育、健康养生、茄茄山河。
记者在凉一小区采访时,小区居民对互助自治合作社赞不绝口。居民贝云玲领着记者去看了小区绿化带,月季、菊花、美人蕉……小区绿意盎然。贝云玲说,自己所住的小区是老小区,物业管理费很少,物业公司先后也换了好几家。贝云玲指着小区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说,原先这里光秃秃的,后来,绿化养护组的几名居民自发把家里的绿化移植到小区绿地,还从花鸟市场买来了杜鹃花、梅花等,有居民甚至将自己天井里种的橘子树、桃树都移植过来,光秃秃的绿地又恢复了生机。
“居民自治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居民真正感受到自治带来的好处。”徐巧妹说,合作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缝纫编结组,帮有需要的居民免费缝缝补补。得知缝纫编结组缺少缝纫工具时,居民蒋国初便和爱人商量,把当初两人结婚时,爱人的嫁妆缝纫机“捐”献了出来。
你帮我,我帮你,合作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徐巧妹说,合作社正在酝酿增加洗衣被的服务,今后,或将每周一次为独居和孤老免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