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自贸区首个青年律师法律咨询志愿者窗口即将成立,为创建自贸区提供法律专业保障和支持。还有律师大胆提出观点,建议在自贸区建立一个律师联盟,运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出符合国际商事规则与规范的标准化法律服务产品,服务自贸区企业并复制到区外,迎来律师业发展又一个黄金十年。
双语律师成“特种兵”
近日,位于陆家嘴世纪大道融孚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热闹不已,几十名年轻律师齐聚一堂,他们不仅熟读法律,而且通晓一种或几种外语。他们是上海律师协会对外交流部为了做好外事接待,委托浦东律师青年联合会招募的一批精通外语的“特种兵”。第一批招募的27名青年律师来自各个律所,已经具有初步涉外法律服务经验,涉及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
但在浦东律师青年联合会主席、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琰律师看来,这批人才的作用应远不止在外事接待中“展示形象”,他希望将这支队伍拉到更大的舞台——上海自贸区发挥作用。他认为,自贸区的律师咨询与普通咨询不同,要跟国际企业打交道,要按照国际规则,律师咨询也不是简单的咨询,而是要符合国际化的咨询。
为此,自贸区的成立无疑给整个律师业提供了一个巨大平台。虽然中外合资所的建设还在商榷中,但吕琰透露,自贸区首个青年律师法律咨询志愿者窗口即将成立,浦东律师青年联合会也正在研究,计划吸收在浦东就业的青年外籍律师、公司法务人员为会员,让更多青年律师更清楚地了解外籍律所的情况,提升整个上海律师业的国际化程度。
据了解,上海有15000多名律师,1000多家律所,尽管境外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的总数仅相当于上海本地律师事务所总量的12%-13%,代表机构的代表和雇员人数仅相当于上海本地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10%,但其总体业务收入却相当于上海本地律师事务所业务总收入的35%。这既说明了上海律师业的发展差距,也可以理解为上海律师业的发展潜力。
律师联盟呼之欲出
为此,上海律师协会浦东工委主任尹燕德提出大胆构想:在自贸区建立一个律师联盟,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现有法律资源,设计出符合国际商事规则与规范的标准化法律服务产品,服务自贸区企业,并复制到区外。他认为,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将引发与国际规则相应的法律诉求呈爆发式增长。面对自贸区爆发式增量法律服务需求,除了律师和律所要积极应对外,需要运用政策和法规,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为此他建议,由境外律所与上海本地若干所,各地专事涉外业务的律所,分别签署联营协议,通过交叉联合的方式组成一个服务“自贸区”的律师执业联盟,该联盟由律所为主体,联合著名法学院、媒体和咨询机构组成一个法律服务执业联盟平台。采用互联网的现代化手段,通过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方式,以法律服务产品化、标准化来体现律师服务的价值,使当事人获得高效优质的律师服务体验。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