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娱圈/动态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哪儿?“汪伪特务聚集的弄堂”在哪儿?上午,市民走进“深巷”探寻文化遗产~~~
“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哪儿?“汪伪特务聚集的弄堂”在哪儿?上午,市民走进“深巷”探寻文化遗产~~~
“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哪儿?“汪伪特务聚集的弄堂”在哪儿?上午,市民走进“深巷”探寻文化遗产~~~
“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哪儿?“汪伪特务聚集的弄堂”在哪儿?上午,市民走进“深巷”探寻文化遗产~~~
“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哪儿?“汪伪特务聚集的弄堂”在哪儿?上午,市民走进“深巷”探寻文化遗产~~~
     
2014年06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哪儿?“汪伪特务聚集的弄堂”在哪儿?上午,市民走进“深巷”探寻文化遗产
唤醒沉睡文化 碰触岁月印痕
乐梦融 张孟堞
■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20处文物点在今天9时至16时免费对外开放。这些文物点或以往藏在深闺不为人所熟知,或前阶段因修缮关闭。如邬达克设计的吴同文住宅、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世春堂等修缮后的建筑还是刚刚启用,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等还是今年刚刚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天上午,20处“文化遗产”就迎来了众多好奇的参观者,许多市民一早就开始走街串巷,珍视这些文化点短暂的开放时间。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

  曲径通幽小巷深处,平江路48号的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由主附两幢建筑组成,通过二楼走廊连接,两侧挑出阳台用牛腿支撑。红砖清水外墙,双坡平瓦屋顶,砖木结构的建筑透露着浓郁的古朴韵味。走进大门,红木地板连接两边双跑楼梯,在周身白墙的映衬下醒目。木质楼梯因沉淀多年,踩上去吱呀作响,而扶手下的镂空雕花精致。二楼上去直通长廊,通常柱廊以砖柱支撑,落地门窗规则排列,一眼望去敞亮通透。顶层以方形砖柱支撑,开老虎窗。

  参观游客络绎不绝,年长者居多。在众多游客中有个身影,头发花白,背着单反,目光专注,他是老房子爱好者寿幼森先生,他说:“我一直对老建筑和他们文化感兴趣,主要关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每年都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有一个群,常常讨论摄影,讨论上海的老房子。”对于首次开放的特别市政府旧址,他笑称:“我一直没敢进来,这次第一次进来发现这里保护得蛮好,很漂亮。但是这里周边的环境改变了,都是高楼。建筑的保护应该和周边融为一体才能显现出历史文化底蕴,有一点遗憾。”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位于平江路48号,建于1919年,占地面积295平方米。原为辛亥革命后设立的沪海道尹公署。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将其作为市政府办公楼。1933年10月,市政府江湾新楼落成后迁走,该处又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11月,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与医科大房屋置换后作为办公楼使用。

  特务聚集的神秘弄堂

  愚园路749弄靠近江苏路口,乍看就是一条普通弄堂,进入弄堂百米左拐,三个特务汉奸的旧居就隐匿在此。一位不愿具名的阿姨告诉记者,平日里这里无人问津,现在是普通民居,大约几十户人家住在这里。多数居民知道这里曾是三个特务汉奸的居住旧址,但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和故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1930年时的汪伪政府上海特别市市长周佛海住在65号,汪伪政府行政院特工总部主任的李士群旧居位于63号。周佛海旧居建于1930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转角砌成圆弧形,平面呈反“6”字形,南立面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半圆窗突出墙外,大面积钢窗采光,外墙水泥拉毛,坡顶红瓦屋面。

  汪伪特工组织警卫总队长的吴四宝旧居是弄内的67号,是砖木结构二层花园楼房,坐北朝南,平面呈“器”字形,房间设于四角,中间为走道,红瓦坡顶。吴四宝旧址里现存居民最多。

  参观者王升第先生认为,上海有很多保护性建筑,很多老百姓不知道。通过文化遗产日的宣传,让隐藏在小马路里的文物点为人熟悉,说出了尘封的历史故事,更好地理解上海,体认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但是希望能做好引导工作,尤其是与文化点住宅居民的沟通工作。

  平日开放缺乏条件

  上海史研究专家薛理勇解释,文化遗址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建筑本身具有特色,且保存完好;另一种是文物遗址具有历史价值,这里曾发生过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两种价值兼备,那么文化价值更高。

  薛理勇以平江路上的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举例,在搬往江湾市政府之前,这里是国民政府在华界设置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办公地。设置上海为特别市,受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管理,是上海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标志。因为历史原因,这栋建筑并不广为人知。“但是这段历史是上海的历史,无法回避,不能用政治因素来衡量建筑本身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今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当时的市政府在这里办公时间很短,这里不是租界是华界,国民政府曾在这里规划大上海。1927年上海被设置为特别市,就是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直接受国民政府行政院管理,具有历史意义。

  据介绍,这20处开放点中有相当数量都是首次对外开放,主办方希望可以让广大市民零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直观碰触文化遗产的岁月印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在记者采访中,有很多市民提出,那么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什么平日不多开放?一年一天的开放时间似乎意犹未尽。薛理勇认为,深巷中的文化遗产和公共博物馆还是有点区别。一栋老式房子,一下子鱼贯而入很多人流,对保护不太有利。控制人数,有序放行比较理想。同时,更要照顾到居民和办公人员的生活与工作。主办方也向记者说明,很多文化遗产是办公地点和居民住宅,平时不具备开放的条件。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张孟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3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专版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际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8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0版:夜光杯
   第B11版:夜光杯
   第B12版:阅读/连载
唤醒沉睡文化 碰触岁月印痕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 保护修缮工程举行专题研讨
“猫偷腥” 天在看
专家学者研讨《莘庄方言》
丑闻与人气
新民晚报文娱圈/动态A13唤醒沉睡文化 碰触岁月印痕 2014-06-14 2 2014年06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