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09度55分,北纬20度13分,“大国海疆”报道组抵达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徐闻灯楼角。
隔水相望,海南岛在雾气中隐约可见。64年前,数百渔民化身船工,协同解放大军渡琼,赢得“解放海南,功在徐闻”的荣耀。
美丽的海岸线下,还密布中国大陆架上种类最丰富、留存最完整的珊瑚礁群,多样生态圈庇护着最珍贵的海洋资源。
渡海功臣
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灯楼角恰似一支犄角伸向大海。耸立的灯塔,婆娑的椰林,碧海白沙在斜阳下泛起金色。两方潮汐在同一片海域交汇,微风轻拂合水线,竟拍打出十字形的浪花。
这里不仅有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标志——滘尾角灯塔,还有一座铭刻解放海南功勋的建筑——渡琼作战指挥所。
1950年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18师799名将士,分乘由80名渔民驾驶的13条木帆船,从灯楼角启航,飞渡琼州海峡,打响解放海南的第一枪。
“大半夜出发,海面一片漆黑,风急浪高,划到对岸要10个小时。”83岁的林全宝对那段往事记忆犹新,当时听说解放军招募船工,兄弟三人立刻报名。“只有一个月时间训练水性和练习划桨,然后就开始打仗。”
前后激战一个月,徐闻超过500名渔民化身船工,将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送往彼岸。“第三次强渡最惨烈,炮声、枪声响成一片,有两艘帆船刚进入澄迈沿海,就被敌炮击中沉没,大部分船工和战士都牺牲了。”
劈波斩浪,成就了这场我军海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数以百计的船工获得“渡海功臣”称号。
赶海捕鱼
64年过去,曾经的青葱少年已是满头银发,汹涌的历史波涛已然风平浪静。
临近傍晚,海面波光粼粼,潮水远远退去,灯楼角海岸裸露出近一公里的滩涂和礁石。沿岸,不时可见头戴笠帽,腰挎竹箩的渔姑,她们弯腰弓背,探身寻觅捡拾海螺、蚌壳等。
这便是“赶海”——赶在潮落时分,赴海滩打捞采集水产品。“每天都来,晚上海螺浮在石头表面,更容易捡。”17岁的邓英平时在县城上学,现正值暑假在家。赶一次海,不但能丰富当日的餐桌,多余的还能卖给鱼贩补贴家用。
她的父母是附近南岭港的渔民,他们依然保留最传统的海耕方式:一条小渔船,夫妻同行,一人掌舵、一人撒网。马鲛鱼、黄花鱼、鱿鱼……徐闻盛产几十种鱼类,肉质肥美而紧实。“因为水流很急,鱼群争相游水,经过艰苦的‘比拼’,只有厉害的鱼才能生存哩!”
风高浪急,对渔民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无论是赶海还是捕鱼,大海给予的馈赠,徐闻人都心怀感恩。
海底花园
丰厚的渔业资源,得益于碧蓝之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赤红的像鹿角,棕褐的像树枝、浅黄的像蜂巢……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珊瑚随波摇曳,鱼群倏忽聚散似触手可及,这是水下摄像机定格的“海底花园”。
徐闻海域生长着33万亩珊瑚,是中国大陆架保留最完整的礁群,在全球范围同样罕见。珊瑚礁就像鱼群的家,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供庇护。
然而,由于保护意识淡薄,徐闻珊瑚一度受损严重。“炸礁捕鱼、采礁造屋、毁礁养珠,太痛心了!管理局成立后,通过修复人工繁殖和投礁修复,希望建立珊瑚礁群‘基因库’。”工程师廖宝林与同事每两天巡航一次,每月潜水投礁,研究同时承担海监与渔政工作,严防外界对珊瑚的偷盗与破坏。
高盐、高湿、高压的环境侵袭着他们的健康,也常遭遇渔民和游客的误解。“保护珊瑚礁就是保护生态圈,更重要的是,如果珊瑚礁没了,抗御风雨的海岸防护也不复存在,那时渔民失去的将是家园。”
路上随想
徐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在这里,人与海的互动可追溯千年。
进与退,攻与守,角力与合作,共处的智慧绵延至今。世代依海而生,徐闻人敬畏自然、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这片深蓝增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