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事回了趟湘西老家,事情处理完毕又得打道回府了。临行前寻寻觅觅,终于吃到了朝思暮想的米豆腐。看着碗里那拇指大小的、四四方方的浅黄色小颗粒,浸在半碗飘着油花的汤里,衬着红红的西红柿酱、炒得香香的肉末和碧绿细碎的葱花,就忍不住让人食指大动,口舌生津。
湘西米豆腐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尤其在夏天最受欢迎。米豆腐的制作原料包括大米和石灰。以粘米浸泡后加水磨浆,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铁锅,开始用大火,煮到半熟时用小火,煮时加适量的精石灰,边煮边搅,煮熟为止。当煮熟的米浆变成糊状,趁热倒入预先准备好的盛器内。等冷却后,色泽金黄、柔嫩滑口的米豆腐也就做成了。
食用前以竹片刀或线切成拇指指头大的颗粒,再用煮沸的水加入盐、味精、香油、胡椒粉等配成汤(半碗即可)。拌以香葱、蒜末、酸辣椒或糟辣椒、酸菜粒、酱油和醋。有些人喜欢放点西红柿酱,酸酸辣辣感觉更开胃酸爽。
小时候吃过无数次米豆腐,有的总感觉味道有点涩涩的,后来才知道是石灰放多了。有些则咸,可能是调味的汤里盐放多了。记得儿时吃腻了母亲做的黄色小方块的米豆腐,就特别想吃市场上卖的大蝌蚪形的那种。待到买来一试,才知道果然有差别。母亲做的口感稍硬,那种蝌蚪形的比较软滑。可是吃了几次后,还是感觉母亲做的更有嚼劲,更值得回味些。尤其是盛夏时节,吃完感觉特别清凉解暑、神清气爽。
老家的米豆腐因了谢晋的电影《芙蓉镇》而名声大噪。因为拍摄地就在我们镇上,而剧中的女主人公是卖米豆腐的。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一辆辆旅游大巴将游客们不断带到镇上来,家家米豆腐店都人满为患,有些游客因赶时间等不及老板找钱,只好舍弃余钱就拔腿去追大部队,赶下一个景点了。听大爷们说,他们在镇上看到过刘晓庆(不知道是她来拍戏的时候还是后来又来过),她怀里抱着一只小狗。大爷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想不到刘晓庆的脸上也有雀斑。”
如今镇上的游客渐渐少了,只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茬茬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是在父母跟前生活的,还是背井离乡去了远方的,都会想念儿时母亲做的米豆腐,并且想方设法吃到它,以此提醒自己是母亲的孩子,是湘西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