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艺术人生
单文莹
  单文莹

  我母亲陈桂兰是上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她出生在天津梨园世家,自幼酷爱京剧,8岁开始学戏,曾拜王香芝、王俊甫、杨少立等为师,同时得到二叔陈俊卿(小达子李桂春特约编导,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作者)、三叔陈俊明(著名京剧鼓师)的指教,12岁即在天津登台公演。

  1942年我母亲由天津来到上海天蟾舞台首演,由于深受上海观众欢迎,从而定居上海。曾与盖叫天、唐韵笙并列双头牌领衔演出于天蟾舞台,蜚声江南。又曾在共舞台与南派名家赵如泉、赵松樵、陈鸿声(其胞兄)、王桂卿并列五大头牌,成为当时一位在上海颇有影响和声誉的南派名家。

  母亲文武不分,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对梅、程、荀、尚四大流派的表演均细心揣摩,无论是演《生死恨》《荒山泪》,还是演《霍小玉》《福寿镜》,都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而她尤以擅演《木兰从军》《大英杰烈》《汉明妃》等文武兼重的剧目,在当时获有声誉。

  1946年盖叫天盛情邀请我母亲与他出演《武松与潘金莲》,当时天蟾舞台用霓虹灯打出陈桂兰和盖叫天并列双头牌的醒目广告。当时还有名小丑张春华饰演“武大郎”,名小生高维簾饰演“西门庆”。母亲应允只演3场,结果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又接连演出了18场,场场客满,甚至每天都要拉铁门维持秩序。

  1958年,刘少奇视察南通,指示要发展南通的文艺事业。因此,母亲毅然加盟南通市京剧院任主演,并任南通市京剧艺校校长,直到1987年退休回到上海。

  记得母亲在演出《花木兰》时,其中有替父从军“走边”的一场,内幕一声“马来呀!”像马在嘶叫一般,带着小锁音,一下子震慑了观众的心。然后,她一手执一根长枪、一手执一根马鞭,腰上还佩挂着有流苏的宝剑,飒爽英姿亮相,赢得观众满堂喝彩。然后以昆曲“清水令”、“折桂令”在锣鼓打击中边唱边舞。这里有扎实的武功基础,里面有“石秀探庄”、“林冲夜奔”武小生的架式,一招一式都表现得那么完美。在巡营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小生唱腔“哇哇调”,调门很高,不仅要抑扬顿挫,还要高昂有力,既要唱出不辞辛劳的爱国情怀,还要唱出远离父母的思念之深。母亲唱这段时声情并茂,一句腔一片叫好声,有观众赞叹“真是大饱耳福,百听不厌,太过瘾了”。当年言慧珠特来天蟾舞台,观看我母亲的“花木兰”。

  我从小是看母亲的戏长大的。母亲高超的艺术才能深深地感染了我。

  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为庆贺母亲舞台生涯65周年,我学非所用在30年后举办了个人京剧专场,有一位百岁老观众(银行家朱博泉老先生)在74岁女儿陪同下前来观赏。剧终,很多我母亲的老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涌到台前渴望再听到我母亲的精彩唱段,可惜,当时母亲年事已高,不能上台,她只能用深深的鞠躬向观众致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1周年特别报道
   第A04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1周年特别报道
   第A05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1周年特别报道
   第A06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1周年特别报道
   第A07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1周年特别报道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庆舞台
   第A17版:国庆群文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第17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A20版:第17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资讯/市场咨询
大闸蟹自述
文明守法“一条线”
母亲的艺术人生
那些年,被我们伤害过的老师
飞云遮掩嘎仙洞
希望
香水的魔法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母亲的艺术人生 2014-09-29 2 2014年09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