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朋友相邀去探访在大兴安岭有明珠之称的嘎仙洞。吉普车从加格达奇西行大约60公里,便到了鄂伦春自治旗的所在地阿里河镇。嘎仙洞在苍松环抱的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一个峭壁上,林海苍茫山峦叠嶂,云雾缭绕,鲜卑人的祖先最早就住在这里,并从这里走出大山建立了魏国。
沿着曲曲弯弯的石径攀登上去。嘎仙洞山势十分险峻,约十九米宽的洞口镶嵌在半山腰一块刀削斧劈一样笔直,深灰色巨石的断面上。我们立即点燃事先备好的桦树皮,漆黑的洞穴顿时亮了起来,仔细看去:周围整个穹顶宽阔规整是个极为气派的天然大石洞。洞子东西宽近30米,南北长约90米,容纳千把人绰绰有余。在里边还有一处最平坦的地方,可能就是当年鲜卑首领居住和议事的地方。石室大厅内还有三个小洞,由于洞口很高,非梯子不能攀登,其中一个据说很深,把一个石块扔进去,听不到落地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东胡一支,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当时在嘎仙洞一带居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拓跋部主要以游牧为主。公元386年他们杰出的首领拓跋珪率领他们能征善战的部队跃马弯弓,一鼓作气扫平群雄,南迁到黄河流域,定都平城(大同),第二年建立魏国,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至于这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了多少代,已无法考证。陪同的朋友沉思一会,若有所思地补充:公元443年第三代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历尽千辛万苦来大兴安岭寻找他们祖先发迹的这个嘎仙洞,并在洞口西侧约15米的平面岩壁上用汉文刻下了一篇19行,201字的祝文,记述鲜卑族走出生息繁衍的天然石洞,离开绵延苍茫大山建立魏国的历程。据查此祝文内容与《魏书》所载基本一致,至今已有1500多年,是国家极为珍贵的档案和瑰宝。
走出空荡神秘的嘎仙洞,回头张望天际一片飞云半遮半掩在嘎仙洞口上,我思绪万千,它告诉今人的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既灿烂又艰难的历程,所有成就都是各个民族同心协力,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用血汗凝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