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分三路忙“赶考”
《赶考路上》以人民群众为“考官”,党的领导干部是“考生”这一视角,展现了全国上下整治“四风”顽症,从中央到地方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的这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大扫除。电视片不仅详尽介绍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还有许多基层干部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后的巨大收获;不仅有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理论观点,更有不少来自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心里话。
主创成员、作家叶孝慎说,整个制作团队提出要以“赶考”精神来拍摄《赶考路上》,兵分三路,前后三月,日夜兼程,废寝忘食,顶着闷热酷暑,迎着暴风骤雨,连崭新的行军床都被睡破了。导演吴钧说,21岁的摄影助理甚至中暑累倒,他也累得嗓音沙哑、中耳炎发作,但大家毫无怨言,全力以赴,终于赶在了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播出此片,整个摄制组犹如在“赶考”,这对大家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
源远流长有厚度
东华大学教授贺善侃指出,《赶考路上》题目4个字点了主题,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党成立90余年来一直都在赶考路上,这一主题源远流长,具有历史的厚度,在这条“赶考”路上,我党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从兴业路、井冈山、杨家岭、西柏坡……一路走来,都在“赶考”。这部电视片对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回顾,进行了理性思考,结出了理论成果。
主创团队成员李琪说,此片立意高,生动表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党向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出色考卷。这场“赶考”涉及了三个层面,一是党的执政宗旨,二是党的作风建设,三是建党治党。党在亿万群众这一主考官面前,始终不忘宗旨,不辱使命,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率先垂范感动人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锦尉说,此片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开头和结尾显得铿锵有力。许多细微处的表达很生动很形象,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焦裕禄生前的兰考县,这一契合点很有故事。我们整治“四风”,就是要弘扬焦裕禄精神。《赶考路上》中还有个细节: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前曾有“参谋们”建议,是不是也要搞试点,但中央决定不搞试点,中央政治局先行,从自身做起。于是,人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深圳,全程不封路不清场;在北京包子铺,他自己排队点餐付账……
群众呼声是期盼
一些专家指出,《赶考路上》通过一些如月饼票、公车改革、宴请送礼等细微变化,通过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舞台上的奢华”、“会所中的歪风”,生动体现了党风的明显好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党风建设,给党员干部带来震撼,给人民群众带来共鸣,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刘靖北说,这部政论片有些语言令人震撼,印象深刻。如河南一个农民协会的会长发言,并说了无数次,他说这个教育实践活动不能结束、不能结束、真的不能结束……他就是有担忧,怕活动一结束,我们的作风又回到了从前。老百姓的语言有亮点,有冲击力。这句话用在结尾处很有力,也点出了我们永在赶考路上这一主题,这群众的呼声是期盼,也是鞭策。 本报记者 俞亮鑫
《赶考路上》今晚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本报讯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政论片《赶考路上》,将于今天20:40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明天(11日)下午13:00上视新闻综合频道重播。该片以丰富的新闻资料、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党内外评论,全景式地回顾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3年6月开始到2014年9月底基本结束的全过程,重温了教育实践活动向全党全社会传递的强大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