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遗忘一些事情,也就是通常被夸张的“健忘”,也许很多人对此非常懊恼,恨自己记性不好。人的大脑随时都在接受许多感觉信息,并将它们转变为神经活动。信息经编码后被保存在大脑中,这一过程叫信息储存。当我们需要重现信息时,信息却无法提取,这就是遗忘。
造成遗忘的原因很多,比如在储存记忆时受到干扰——同事约你在某地方谈一件事,刚说完地址,进来了一位下属让你在文件上签字。下属走后,你竟然忘记了约会的地点。另外,形成的记忆痕迹倘若没有得到练习和巩固,记忆痕迹会消失,造成遗忘。此外,有的科学家估计,脑中也会有“主动的过程阻止”在妨碍记忆的储存。
还有一种遗忘是暂时的,当你很想提取某种记忆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遗忘,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干脆不要去想它,过一会儿,你想要的概念自然而然地找上门来了。有些地方的人称这样的遗忘为“顿时呆”,由于信息的提取犹如查资料,需要有一定的线索(刺激)帮助,而当你需要提取的时候恰恰“离线”了(有时和情感有关——平时不被注意和不被重视)。
如果说一些人常常为“记性不好”而感到不幸,那么另一些人同样在为“记忆太深刻”而苦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士兵伤亡率在50%以上,侥幸存活的士兵中有不少患上了精神疾病,他们经常会想起洒满鲜血的战场和血肉模糊的战友,噩梦连夜、通宵难眠;白天精神恍惚,战争的恐怖画面同样会出现在眼前,使他们无法正常生活。医界把这种病称为“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有的女性被强暴后也会有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针对这类难以忘怀的痛苦记忆通常采用“暴露疗法”或“证词疗法”。通过布置患者记忆中的痛苦场景,让患者在这样的场景中尽情回想他们的痛苦,经多次治疗,症状可逐步减轻或消失。同样,对暴力事件像在法庭作证那样,让暴力受害者或者证人口述,提供他们的“证词”,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会有明显减弱。
其实遗忘不一定是坏事,人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数不清的信息,遗忘有利于大脑“清理碎片”、不断更新知识。而难忘的记忆多数是给人的美好回忆,比如许多人对考取大学的喜悦情景、第一次拿到工资孝敬父母、获得一种崇高的荣誉等经历,想起来就感到幸福。
最近,德国和奥地利科学家通过联合研究发现人的精细胞所含的亚精胺具有清除细胞壁之间有缺陷和坏死细胞的功能,这一过程称为“自噬”(自体消耗),从而可延缓衰老和痴呆症(包括健忘)的出现,而其他体细胞中亚精胺的含量要少得多。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研究表示不屑。其实,科学研究和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挫折和失败是同路人,只要是为人类的健康,就应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