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重阳糕一直是上海人过重阳节的保留节目。今年重阳节,很多子女一早就来到“沈大成”门口,排队为父母买重阳糕。节日里,我们随沈国兴走进沈大成后厨房。后厨房不大,狭窄的过道几乎挤不下两个人同时通过,统一着装的糕点师傅不时搬运蒸笼、米浆、糕点成品穿梭往来。沪上糕团界的元老、沈大成糕点部总厨沈国兴就在这样一个小厨房里为老人做了36年的重阳糕。
手艺 卖相要好 吃口也要好
沈国兴是沈大成南京东路店糕团部经理、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听说我们想观摩他做重阳糕,他一口应允,随即在后厨房的台面上开了工。
只见他挽起袖子,顺过一个方形蒸笼,抓起一把面粉,铺在蒸笼底部,又回身捧起一把紫粉,平铺了一层,又加盖了一层白粉,而后,在蒸笼表面浇上刚熬好的紫色米浆。上锅隔水蒸一刻钟。待糕蒸熟,从火上取下,倒扣蒸笼内的重阳糕,翻面撒上白芝麻,之后移至更大的台面上切块。横刀一切6,竖刀一切24,一屉正好144块,不多不少。将切好的重阳糕,放上铁盘,盖上保鲜膜,一屉重阳糕算是顺利完工了。
沈大成经典款的重阳糕,8厘米长,4厘米厚,2厘米宽,糕面呈紫红色,里面夹着果仁、瓜仁、蜜饯等,表皮上还撒着一层白芝麻,这是沈国兴在传统制作方法上改良出的得意之作——“以前都是黏质糕,老年人有的一吃,假牙就粘掉了。”考虑到老年人的牙口和健康需求,沈国兴不仅把重阳糕改制成松质糕,还减少了糖分,增加了营养配料。
“重阳糕卖相要好,吃口也要好。”沈国兴说秘诀就在糯米粉、粳米粉和白砂糖的比例,他得意地称之为“黄金比例”。要糯,又不能太黏,要爽口,又不可太甜。掌握好这个比例,糕冷时,不硬,软糯又不会粘牙;蒸热了,糕体形状也不软塌,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腻,松软却富有嚼劲。
“红色是加了红米粉或者枣泥的缘故,我们也有用果珍做的,外表就呈黄色。”沈国兴说,颜色是为了好看,增加食欲,至于配料,除了口感,更多地是为了顾客,特别要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考虑了。“用的都是营养丰富的配料,给老人补补。”
坚持 花样在变 心意不会变
36年,沈国兴练就了一套制作糕点的“独门”功夫。虽然每个步骤他已经重复了几十万次,但依旧不敢怠慢。这是从他的叔公那里一脉相传的训诫。“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23岁,沈国兴顶替退休的父亲,从无锡乡下来到上海,进入了沈大成的后厨房。“家里兄弟姐妹6个,我排行老幺,父亲退休时,哥哥都成了家,我来最合适。”
“小时候也没想着学,就是喜欢吃。”父亲做的糕点,他都喜欢,一直嚷嚷着问父亲“还有什么?快给我尝尝!”让他尤为垂涎的是猪油赤豆糕,11岁来上海,第一次吃,它就被那味道惊艳了。回无锡时,更是一口气打包了100块,塞了满满一大箱。回去后立马在邻居、亲戚间引起如潮好评,“一转眼就送光了。”之后每次来上海,都会有朋友关照:“国兴,帮我带点猪油赤豆糕啊!”
能做出让别人想念和赞叹的味道,是件令人幸福的事,这样的想法不经意间在他心中扎了根。所以当父亲退休让他接班时,沈国兴兴奋地答应下来,成为沈大成糕团制作手艺的第三代嫡传传人。不出三个月,他就出师,在后厨房独当一面。“无锡人本来就爱吃甜食,喜欢吃,就要精通做法。”
对徒弟,沈国兴一向严厉,笨拙不要紧,怕的是不用心。小时候,不小心在锅中放多了水,前功尽弃,被父亲训责的画面至今闪现在眼前。他必须保证每个从他厨房出去的糕团质量,更要照看好叔公、父亲留给他的沈大成的牌子。
糕点的种类可以变,师傅也可以换,但那份用心,必须始终保持。
忙碌 孝心难得 辛苦也值得
来上海这么多年,高楼多了,人也多了,曾坐着上班的14路有轨电车也不见了。“跑得慢、叮当响、有辫子”,沈国兴有些怀念,就如他对猪油赤豆糕的想念。
由于老百姓口感喜好的变化,沈大成在上世纪90年代停止了猪油赤豆糕的生产。但做出那样美味可口的点心,依旧是沈国兴的目标。就算休息在家,他也总在想如何研发新品种。
店里的糕点生意越来越兴旺了。重阳节前几天,糕点师傅每天从清早3时一直忙到晚上10时。“订单多得做不过来。单位、街道、居委会、养老院都来订货,一天能卖10万块。”沈国兴最多的一次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辛苦是辛苦,高兴也高兴!”
更可贵的是,近年来,眼见多种原材料成本蹭蹭往上涨,沈大成的点心价格却一直保持原样,重阳糕2元一块,4块装一盒,分量不减,价格不增,还开发了成本更高的椰蓉等新品种。
有人笑沈国兴是在做赔本生意,他笑笑:“成本上去了,我们就少赚一点,不想让老百姓看到涨价失望,薄利多销吧。”对他来说,赚多少钱不应该是最大追求,他更希望听到大家夸沈大成糕团又好吃又便宜。
传承 传递美味 更是人情味
当然,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他们也会适当做一些适合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糕点,今年重阳,沈大成的重阳节礼盒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涵,“换成了红豆糕、芝麻糕、绿豆糕、紫薯糕,每个都独立包装”,在保留重阳糕原味的基础上,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品种。
下一步,沈国兴准备多开发一些咸味的糕点,或是用糖尿病人也能吃的甜味剂代替白砂糖,让糖尿病人也能享用。
问他当年学艺用了多久,沈国兴脱口而出“学到现在”。其实,他有老胃病,甜的东西早就不大能吃了,但他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工作。36年如一日,哪怕每周只有一个休息日,哪怕忙时十几个小时连续工作,他也从没懈怠过。
沈国兴快到退休年龄了,他没想过要马上放弃做糕点。“爸爸当年做到62岁,我接了他的班,我也会让儿子接我的班。”沈国兴已准备把手艺传给儿子,不仅希望他接替工作,更是传承手艺:“我想让他自己开家糕点店,把叔公的手艺传下去。”儿子答应了父亲,但开店还在准备阶段。沈国兴说,他能传给儿子的就一句话:“做糕点最重要的是细节,淘米、打粉、蒸粉、筛粉,每一步都有讲究。一定要从基本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这是父亲教他的道理,他知道这也是家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