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说,安徽省六安市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传统文化,便借很多典故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文字配插图,倒也不失体面,关键是其中有“郭巨埋儿”这个放在今天特别不合时宜的典故。这个故事几乎妇孺皆知,说的是东汉时的郭巨,为了专心奉养老母,想把儿子给活埋了。
一说起传统文化,很多人都会想到钱穆先生那句著名的话,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应该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想强调的,是不要陷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不要数典忘祖。但怀着“温情与敬意”,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为了“回归”传统,就蛮干。
这么一干,争议就来了,市民有说“看着不舒服”的,有说看了“瘆得慌”的。“弘扬”的效果不好,广告牌只好被拆除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曾经流传甚广,也发挥过一定的教化作用。但时代在变,价值观在变,曾经的“二十四孝”是不是就能“放之古今而皆准”,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鲁迅先生当年点评二十四孝图的时候就说过,有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还有的,会让人非常反感。“郭巨埋儿”这个故事以今天的视角看,不仅违法,而且反人类、颠覆人伦,实在不再适合拿出来弘扬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普遍的社会共识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脑子发热,良莠不分,干出“囫囵吞枣”的事来,只能“消化不良”了。
在深圳梧桐山脚下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读经村”,几十家私塾散落在火柴盒似的民房里。有报道说:有次我在新闻上看到,有位女学生要从那里的私塾退学,理由是“我是来学国学,不是来背经的。”我加入了好多微信群,后来发现群里“潜伏”着好多做培训的,经常转发“国学智慧”培训信息,有次看到广告里“国学大师”的字样,实在没忍住,就免费去试听了一堂课,一位40多岁、身穿白色对襟麻衫的老师讲了半天,“成功的为什么是唐僧”、“孙悟空为什么不受待见”之类,听后恍然——原来职场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国学智慧”呀,还真是“道不远人”。
有一位开茶叶店的朋友,参加了一个“国学商道总裁班”,据说要学的都是“国学精华”,没想到他回来跟我说,老师讲的大多是一些历史人物的“权谋术”、“厚黑学”。我当时打趣他,一个小小店主怎敢去读高大上的“总裁班”,他若无其事地说了句“交钱就能上”。
国学之博大精深,不止商道,也绝不是什么“权谋术”、“厚黑学”,但是国学培训,都在“贪婪”地向国学索取“经营智慧”、“管理哲学”,《易经》、《论语》、《弟子规》和各类“家训”,背后都有生意经,千头万绪归于一个字——钱。只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真经得起被“消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