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对这些公司来说,将要到来的这个冬天,有点冷。
并购多泡沫
资本为何在今年密集选择文化产业?从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来看,在传统行业经营已出现乏力甚至亏损,迫切需要彻底转型时,资本市场文化产业的高估值让许多资本蠢蠢欲动,希望在这一轮套利机会中分得一杯羹。就好像去年长城影视借壳江苏宏宝以来,上市公司只要发布收购影视公司的预案,资本市场便以股价的疯狂涨停来回应。今年6月份,海润影视借壳上市更是让申科股份收获了11个涨停板。
在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看来,参与疯狂并购影视公司大潮的上市公司中不乏借机炒作的公司。有些上市公司故意将估值抬高,然后在二级市场进行炒作,公司或许早已预料到证监会一关难以通过。“上市公司既达到了炒作的目的,又不需要为并购影视公司买单。这种模式只能为公司带来短期利益,难以支撑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不利于公司的声誉。”除了图谋资本套利,和君资本投资总监布和还直言,“此外,希望依靠文化概念跑马圈地盖房子和享受避税政策的也大有人在。”
光环在褪色
投资者对影视并购的盲目追捧、一些上市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的煽风点火,使得影视并购的泡沫越吹越大。“泡沫会随着影视并购的降温而破裂,当前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转折点的出现,一则是由于影视行业受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年“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后,不少电视剧公司都面临生死存亡的压力,这或许正是华海时代这样的小公司突然遭上市公司抛弃的原因。二来是因为国内影视行业产业化初级阶段的不规范、不可控、不确定问题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很难用其他行业的投资逻辑来投资影视。甚至从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新文化、华录百纳五家已发布2014年三季报的一线影视公司来看,业绩增长态势并不乐观,其中光线传媒、华录百纳净利润同比下滑6.63%、38.58%。二三线影视公司更是为同质化、重复投资和低价竞争所困。易凯资本王冉指出,最近被收购的影视公司一定会有一些因为完不成业绩,或发现烂账、假账而被淘汰。
伤害已形成
尽管疯狂的并购或将停歇,但资本对于影视制作,尤其是电视剧市场的伤害已然形成。“以前一个公司一年也就是两三部的产量,为了上市,必须做到一年十几部。偌大一个美国,每年也就3000集电视剧;我们今年可能达到2万集。数量增加的同时,创作却跟不上,大部分都是‘垃圾’,只能靠明星救场。”三年前,导演郑晓龙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此直言不讳。热钱争相涌入,电视剧的拍摄数量和剧本质量完全不成正比,那么制作公司只能不惜一切代价抢夺明星,这也助涨了这三年来明星身价的飙升。曾经一集电视剧成本的“天花板”是70万,现在一个一线明星一集片酬就不止这个数。
显然,大量资本进入,大量出品电视剧,制作成本很高,制作方用钱来砸主创,电视剧市场最后被带入恶性发展。泡泡吹得很大,但破灭的可能性也很大,豪赌很难不遭到市场的报复。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