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记闵行区基地附中校长张忆
~~~——记闵行区基地附中校长张忆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逆境突围 教得起劲学得开心
——记闵行区基地附中校长张忆
易蓉
校长名片 张忆 1968年6月出生 1998年8月年调入 闵行区基地附中工作至今
■ 学校越办越好,张忆和老师们也越干越有信心
  在区域发展的浪潮中,一所中学经历了浮浮沉沉——初高合力发展到初高中拆分,师资迁移、生源流失,学校曾经面临撤并危机。然而,7年来,在校长张忆的带领下,闵行区基地附中全校教师转变观念、改革教学、优化课程,从生源流失、成绩倒数的“垫底学校”,华丽转身成为学生、家长真心喜欢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在张忆眼中,这些年的“突围”中,学校犹如深谷幽兰,从不起眼的小草蜕变成一支散发出幽幽清香的、品性高洁、受人尊重和喜爱的兰花。

  最难的日子 老师招生也没底气

  创办于1996年的闵行区基地附中曾经是一所初级中学,1999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成为普通完中。基地附中学校自创办以来,先后换了五任校长,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原本脆弱的办学基础在经历了数次动荡后摇摇欲坠,学校发展举步维艰。2007年,由于闵行区域高中布局调整,初高中分离,学校恢复为初级中学。稍微好一点的师资都是高中任教的老师,随着这次分离离开了基地附中,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加薄弱。师资短缺、社会声誉差、生源流失严重等内外困境,学校生存“命悬一线”,甚至有“被兼并”的可能。

  当时,曾任完中学校书记、副校长的张忆在分离后担任起校长一职,可是等待她的却是惨淡局面:原校留下来的只有36名教师,全校4个年级只有365名学生;社会认可度低,就连老师们去体检都会被评论两句“学校成绩差,怎么身体也差”;因为学校的声誉,老师们出门都不愿意佩戴校徽,感到抬不起头。

  最糟糕的一届,区域对口有三百多个学生,结果只来了三分之一。刚刚走上行政岗位的老师王庆霞负责招生工作,“当时从校长到普通教师,行政老师和新年级带班授课的老师全部出动,冒着高温酷暑一家家到未报到的学生家里了解情况,挽留生源。”最困难的一年,学校曾派了16位老师分8个小组进行这场特殊的家访。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解释和劝说并没有收获成效,老师们跑了百余家,最后成功挽留的也只有个位数。“最难的是,我们去挽留学生,自己都没有底气。”王庆霞说。

  “绝地反击”

  改进教学成绩上升

  转变的起始并不容易。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习惯较差,60%以上的生源是外地来沪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流动性大,外地户籍学生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导致学生频繁转入转出。因此,对教师工作积极性造成较大冲击,老师们处在低迷的状态。但是,初三学生中考迫在眉睫,学校教学质量区域排名垫底,张忆急在心里。

  有一门初三学科,全年级只有2位代课老师,在一次摸底考试中,这门学科的成绩和区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张忆立刻召开分析会,一番讨论后决定马上调整调换其中一位老师。“这件事对全校,尤其是年级组的震动很大。这让大家意识到必须要改进教学,不然耽误学生的同时还会面临没课上的境地。”王庆霞回忆道。

  渐渐地,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具体的实施者、参与者。在张忆的鼓励和引领下,教师感受到共同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每个人都参与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校变革,从“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质量意识”、“学生品德养成”、“风险管理”等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内化于行动。

  分离后第一年中考结束,大家的目标是“不能再垫底”。没想到,最终的成绩不仅没有垫底,反而上升到了中等水平。“老师们都高兴极了,原本这样的成绩是我们的‘3年计划’,没想到一年就完成了!”说到这里,张忆为老师们的努力感到自豪。

  新一年的招生季又到了,老师们走进基地附中的对口小学,自信多了,有底气多了。社区居民对这所学校的信任也逐渐上升了。近几年,别说片区内生源不再流失,就连片区外的学生也有慕名而来的。

  转变观念

  因材施教更有指向

  适当的强硬是必要的,但要管理好整盘散沙,还需要更多引领。张忆发现留下来的老师对学校都有很深的感情,“处于极度困境中的人们,最需要的不是水和馒头,而是支撑其生存求发展的理想信念。”于是,她启动了“鲶鱼效应”,引进外校优秀师资引领教师成长。在激励教师的同时,凝聚人心的文化也在校园蔓延。“学校的许多细节都考虑到老师们的实际需求。比如,我们的自行车棚设置了充电板,让老师们方便给电瓶车充电;学校的聚会也总是欢迎家属,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快乐。”王庆霞说。

  要让孩子从刻板教学中解放,最先转变的是老师们的观念。张忆与大家分享“皮格马利翁效应”,优化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无法改变的,但对学生的认识、了解、观念可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愿望可以改变。”

  身为数学老师的张忆从一位德国教育学家分享的典故中受到启发:见过奶牛的青蛙向鱼描述奶牛,没见过奶牛的鱼脑海中得出的图像却和青蛙所见的相去甚远,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教学中,老师所授和学生所学到的可能也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学生的学情,更好地了解学生才能更有助于有效教学。

  利用参与教育部“具有诊断功能自适应测验”、“学生自适应性测试研究”两项课题研究的机会,数学组老师们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对不同年代、地区、甚至国家的数学教材进行比较和梳理,共完成1378个测试点的梳理工作,研发了“中学生数学自适应学习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自测、诊断、评价和补救。也就是说,这个系统能够反映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的掌握程度,可以为老师提供一个科学可信的学情参考,让因材施教更有指向性。”副校长王治华说。

  开拓视野

  勾勒特色发展蓝图

  怎么让孩子从玩中学习?数学老师戚群辉开始琢磨,并发起了24点运算比赛,结果大受学生欢迎。接着,她从七巧板、绳索游戏等数学游戏中发现许多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都可以与游戏结合。于是她开始研究,独立开发教程,创建数学思维实验室,学校将“玩出来”的数学思维课纳入了校本课程,加进6年级的学生课表。张忆说:“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个个都读高中的,有很多是要进入职校技校,将来尽早工作的。那么在初中的学习,应该让孩子们提高学习效率,体会学习的快乐,并且有更多机会开阔视野。”

  “我们还有坚持了十几年的机器人项目、艺术引导皮影戏、广播操等各种拓展课程内容。初中孩子接触工程类内容的机会不多,我们就通过理科创新实验室将顶尖物理化为生活应用,通过仿真实验让孩子们开眼界,给他们打基础。”张忆说。

  2011年,闵行区基地附中被评为首批新优质学校。“其实新优质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但也是瓶颈。生源保住了,师资水平提升了,接下来学校应该如何发展?”如今,基地附中已拥有多位优秀一线教师、26个教学班、780名学生,学校内涵发展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接下来一幅特色化发展的蓝图已经在她眼前展开。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文艺评论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上海新城区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蓝天下的爱
   第A33版:专版
   第A34版:新民健康
   第A3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6版:健体/新民健康
   第A3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40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A41版:广告
   第A42版:民生上海·选票
   第A43版:民生上海·选票
   第A4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普达人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早教沙龙
   第B08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逆境突围 教得起劲学得开心
【同题问答】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1逆境突围 教得起劲学得开心 2014-10-29 2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