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教育/科普达人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科技馆“科普达人队”走过13年
~~~——上海科技馆“科普达人队”走过13年
~~~——上海科技馆“科普达人队”走过13年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萤萤之火相聚 志愿服务之光愈亮
——上海科技馆“科普达人队”走过13年
马亚宁
图 CFP
  一个人的科普,犹如点点萤火虫;一群人的科普,或许能点亮一片夜空。从2001年12月18日开始,在上海科技馆里,始终活跃着三支志愿者队伍:一是来自全市50所高校的学生志愿者队伍;二是来自全市具有科普背景、热心公益事业市民组成的市民志愿者队伍;三是由上海科技馆职工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者队伍。这三支队伍在上海科技馆内十几年如一日地服务着,13年24万人次服务时间唱响了“科普交响曲”,成为上海科技馆一张最有温度的名片。

  全家投入齐回报社会

  “刘德华,快来!”这可不是在追星,而是上海科技馆科普志愿者在忙碌。虽然不如同名的港台明星名气大,但作为一位学校医师的她,在上海科技馆机器人世界展区上岗志愿服务已经两年六个月了,也拥有了不少“粉丝”。

  1993年,刘德华的老公从黑龙江返沪,全家一起来到上海。在起初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们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之后,就想要回报社会。2012年,刘德华通过招聘面试成为上海科技馆的一名志愿者,坚持志愿服务了357天。今年,她还带动丈夫也加入了科技馆志愿者队伍,女儿则是所在公司团委的志愿者。

  与刘德华一样,傅向东也是科技馆科普志愿者队伍中的“萤火虫”,2001年第一批“入队”。平时他是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医药系的一名专业教师,周末业余时间就在“人与健康”展区做个快乐的 “科普达人”,至今已经志愿者服务超过400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已有18位健康学院的老师加入上海科技馆的志愿服务队伍。每年暑假,他还组织学生参加科技馆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们通过志愿服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0所高校学生成主力

  科技馆的市民志愿者队伍由来自全市有相关科技背景的热心市民组成,普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和中级职称。经过13年探索,目前已形成“志愿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全天候的开放与专门设置的服务岗位为志愿活动提供了长效平台。展区讲解员、科学小讲台主持人、科普剧演员、观众反馈调查员、学术讲座与“志愿者玩科学”节目研发者……在宣传科普的同时,志愿者以丰富的学识,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高校志愿者是上海科技馆科普活动的生力军,50所高校大学生每天活跃在展区中,每年志愿服务人次都达18000以上。”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姚茵茵告诉记者,随着志愿者活动的常态化,高校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大,范围从原先的公办高校扩大到后来民办高校的加入,每年上海大学、民远职业技术学院、建桥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服务,超过1000人次;内容从展区导览逐步扩大到观众满意度调查、科学小讲台、科技馆临展等各个科普项目。

  “在上海科技馆,我开始了自己的志愿者‘生涯’,就像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个人的小小世界豁然开朗,逐步懂得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实际行动来当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演绎者、引导者和展示者。”2001年上海科技馆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时,正读大一的范志刚成为科技馆志愿者中的一分子,继而成为上海大学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毕业后他报考并被招录到科技馆任展区管理员,负责学生志愿者的日常组织和培训工作。从一名志愿服务的学子转换成服务志愿者的工作者,现在,他又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离开科技馆后他继续加入了市民志愿者队伍。

  走出科技馆流动科普

  或年长、或青春、有专业、有兴趣,科技馆“科普达人队”已形成12个科普分队——11支科普分队对应11个科普场馆,还有专门负责为观众导览的老科协分队。每支分队各有特色,都曾多次荣获市科普优秀团队的荣誉称号。

  自2005年起,总队拓展科普服务范围,每年到馆外作免费的流动科普。走出科技馆的同时,大家也积极充电,提升服务质量。例如,与太湖局组成共建,去太湖流域陈行水库进行水质考察,撰写了相关的调查报告;开展湿地调查,就保护环境问题组织科普讲座交流;了解苏州河变迁的历史,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过程,自我科普环保知识等。

  “全天候的科普志愿服务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上海市民道德情操的重要窗口。”上海科技馆纪委书记杨国庆指出,科技馆的志愿者们为此一直不断创新自我管理方式。其中,联系册是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实行自我管理的一种工具。每个展区志愿者分队和老科协分队都建有联系册制度。联系册制度建立的初衷只是作为志愿者上岗时间统计的依据。由于志愿者分散在上海各个角落,平时很少碰面,现在的联系册成了交流讲解经验、交流科普知识的工具,成了交流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及经验的场所,也成了志愿者服务状态及观众意见的收集点,“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是上面最常见到的一句“科普心声”。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文艺评论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上海新城区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蓝天下的爱
   第A33版:专版
   第A34版:新民健康
   第A3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6版:健体/新民健康
   第A3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40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A41版:广告
   第A42版:民生上海·选票
   第A43版:民生上海·选票
   第A4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普达人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早教沙龙
   第B08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萤萤之火相聚 志愿服务之光愈亮
中国国际教育展巡回上海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科普达人B03萤萤之火相聚 志愿服务之光愈亮 2014-10-29 2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