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封建史,贪官多如牛毛,清官凤毛麟角。除包拯、海瑞、况钟外,乾隆时还有一个钱沣。
钱沣,号南园,云南昆明人,自幼聪颖,家贫,父为银匠,母腹中有书,但无钱供儿子上学。少年钱沣上山砍柴,拾得残篇断简,在其母指导下,认真攻读。后来又到昆明五华学院学习,在乾隆三十六年高中进士。
钱沣初入仕途,被授翰林院检讨,并先后任提督湖南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钱沣官越做越大,却始终保持清廉之风。他在翰林院上班时,因薪水低,无力把家眷迁至京城,自己则寄宿会馆,或留居朋友、学生处。他平时一身粗布衣衫,以粗茶淡饭而安之若素。由于钱沣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一些权贵便来拉关系,送厚礼,钱沣一律拒之门外。他到各县视察,其门生与官员带礼物拜见,钱沣十分反感,当地便有了“钱沣来了不要钱”的民谣。
钱沣虽清贫,但他重乡谊,将积蓄去维修学馆。同乡人病逝,因家贫无力安葬,钱沣带头出钱并在同乡中募集,以告慰死者家属。
清廉的钱沣不畏上,谁腐败,他就弹劾谁。他在民情调查中,发现陕甘总督毕沅有贪污之行,便写奏章弹劾,终于让毕沅受降级处分。湖南巡抚浦霖一上任,就准备大办寿诞贺典,乘机捞钱,当时正值湖南暴发旱灾,百姓忧心如焚,而谄媚之徒却乘机行贿拍马,作为下属的钱沣,当即送了一对蜡烛和一斤莲藕,以蜡烛之直、莲藕之节来提醒上司,浦霖很不满意,但他又害怕这位刚直的下属,终于退回贺礼,停办了这次寿庆。
和珅死党、山东巡抚国泰把山东治理得民不聊生,自己却过着荒淫奢华的日子。钱沣当时只是六品监察御史,却敢上书弹劾。当时法律规定,弹劾重臣,触犯龙怒,弹劾者反被治罪。钱沣送上奏本,便到一好友家借十吊钱,那好友叹道:“你堂堂御史,竟连十吊钱也拿不出,你派什么用场?” 钱沣回答:“我弹劾重臣,如被发配充军,我带十吊钱路上用。”
不料翌日乾隆召见钱沣,给予鼓励,并命和珅、刘镛、钱沣三人同赴山东查办国泰一案。
钱沣办案,很有经验,他发现和珅当日派人去山东,钱沣记下此人模样,等钱沣一行赶至济南,在途中发现此人,钱沣当即在其身上搜出国泰给和珅的回信,两人想借私银填库的秘密昭然若揭。和珅闻之,想用金钱收买钱沣,钱沣当即直言拒绝。和、刘、钱率人赶至历城县检点库银无误,和珅想就此结束。钱沣却提出封存库银,然后派人一一拆封检查,结果发现库银被商人的私银所替代,此案水落石出,乾隆命国泰自尽,和珅大为尴尬。
和珅外貌俊秀,处事玲珑,他原是三等侍卫,后获乾隆青睐,先任管库大臣,后步步高升,任军机大臣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当时满朝文武无不对和珅噤若寒蝉,钱沣却单枪匹马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和珅想抓钱沣小辫子而不得,只好表面上笼络,暗中让钱沣办理诸多棘手案件,钱沣几个月早出晚归,累得筋疲力尽,终于因过度疲乏而一病不起,几个月后,56岁的钱沣逝世。关于死因,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钱沣因劳累而逝,另一说是和珅派人用慢性毒药放在钱的酒瓶内,将其毒死。
钱沣死后,其子在钱沣枕下发现了一份长达千言的参奏本章,详细列举了和珅20条大罪。这封奏章未能送到乾隆手中(即使送了,也未必有用),但乾隆一死,后来成为嘉庆处死和珅的有力证据。
钱沣还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其字学颜体,以其风骨见胜,而清初皆以董其昌字为楷模,钱沣对此不屑一顾。因钱沣善画瘦马,又称“瘦马御史”也。